一 秀 天高日远的民居--各族之所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2 20:27 浏览 N 次《苗女》(当代) 纸本设色 金 沙
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家庭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中国各民族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古人创造的一切建筑文化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 人们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它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感情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布依族居住的显着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进去就如同钻入山洞。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团结的气氛。
高山族雅美人所处的兰屿岛为热带气候,最低温度二十摄氏度,盛夏有时超过四十度,且多台风。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雅美人把房屋建在离地面两米多的地下。居屋四周围上木板,木板上雕图案或花纹,室内挂有羊角、鱼干、贝壳等物。房屋不装门,只有出入孔道。但因穴屋幽暗潮湿,又在离居室不远处搭有六、七尺高的木架,顶上铺草隔热,四面通风,称为夏屋或凉棚,是接待亲友、纳凉、集合的地方。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两种房子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这种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避水防潮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怒族人心地善良,可能没有想到防盗,这种房子正好是盗贼们的空中之路。
苗族的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以后,就可以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楼。苗族的吊脚楼比重庆的吊脚楼久远得多,个中蕴涵的文化风情却十分鲜明。它通过建造在斜坡上,并不是找不到平地,而是平地矗立起来的吊脚楼少了些气势,不能占风水之利。苗族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杉木是能耐腐蚀的。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因为是圆形,所以使用面积比较大,加上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岷江两岸依山筑有许多石头房子,造型十分独特,这里是羌族聚居区了。但羌族人的石头房子修得并不美观,多是以石头的自然形态垒建而成,墙壁凹凸不平,虽然有“天然去雕饰”的风味,但毕竟过于粗犷了些。
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那可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方舟”。哈萨克人的毡房分为大小两种,大毡房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一圆弧,另一种为小毡房。这种毡房搭建、拆迁容易,且冬暖夏凉毡房,坚固耐用,八九级的大风中也能安然无恙,是牧民们挡风避雨的好住所。
“阿克赛乃”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广泛采用的、部分屋顶敞开的建筑。这种民居的结构是在较小的庭院的四周房屋上,沿内侧周边延伸屋盖,与外廊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封闭而又露天的场所,在“阿克赛乃”内生活劳作,比庭院和外廊更为亲切和安静,是一种巧妙地将室内、外融为一体的别致的建筑形式。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民居享有盛名的建筑形式,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从结构形式上看,它是在“阿克赛乃”原敞开的露天部分上面,加侧面天窗及屋盖围护构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敞、明亮通畅的大客厅。与“阿克赛乃”相比较,既具备了遮风雨避阳光功能,又不失采光通气的要求。“阿以旺”宽阔的空间,是接待客人、喜庆聚会、举行小型歌舞活动的地方。
在日月山、青海湖一带,几乎均为藏族,点缀在延绵草原上的塔形帐篷昭示着他们仍过着游牧生活。藏族帐篷与蒙古包有较大区别,由于独特的风俗习惯,藏族的小白帐篷经常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帐篷是藏族牧区的最主要住房样式。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绳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最具特色的要数卐字型的帐篷装饰画,象征幸福。
彝族主要居住于崎岖陡峭的大小凉山地区,村寨坐落在山坡上。村落不大,一般由二三十户组成。传统住房式样很多,如杈杈房、棚屋、木罗罗、瓦板房、草房、土掌房等。其中的瓦板房与土掌房极富民族特色。瓦板房是一种以土或竹笆为墙,双斜面人字顶的住房形式。其特点是屋顶以木板为瓦,上压石块构成。里屋是居室和放置贵重物品之处,外人不宜进入。正屋内设有火塘,是全家餐饮娱乐和待客的地方。火塘内燃柴火,终年不熄,既是灶,也是取暖之所,严禁踩踏或从上面跨过。外屋是放置水缸、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地方。土掌房主要流行于云南中南部地区。是一种依山而建,以土木为原料的平顶房。此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极强,因此又有“封火房”之称。房内住人,平面房顶还是晾晒谷物和避署纳凉的好地方。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经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房屋多为木结构,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两边搭一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的火塘,供取暖和烧火做饭之用。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火塘是房屋的中心,似乎起到团结的内聚力。平时大家坐在旁边烤火、聊天、休息,用餐时也围坐在火塘周围,由主人分给饭菜,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上菜,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自己才算尽了心。
在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纯朴善良的京族人。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家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的野蘑菇,哈尼人就依葫芦画瓢,益起了蘑菇房。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地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简,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主吉祥如意、情深谊长。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记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大竹子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由于它像一顶被支撑的大帽子,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诸葛亮到西双版纳的时候,一个叫岩肯的青年人向他请教建造什么样的房子才能让傣家人住得更舒适,诸葛亮想了想便在地上插了几根筷子,然而将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样子盖吧。相传竹楼的创建者帕雅桑目蒂想用本地盛产的竹子为傣家人建造一种既适用又舒适的住房,可是试盖了几种都不理想。后来,天王神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帕雅桑目蒂面前,用各种肢体动作引导他建成了特别适应南亚湿热气候、防潮湿、防蛇兽的竹楼。于是,帕雅桑目蒂就将这种竹楼命名为为“很帕雅桑目蒂”,即帕雅桑目蒂的房子。
德昂人喜欢居住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外形别致而美观,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德昂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可见诸葛亮是深入人心的,那顶象征中原文化的帽子现在终于戴在了房子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啊。
在中国东北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人素以骁勇善战着称于世。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得十分整齐。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坑,俗称“蔓子坑”。蔓子坑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族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族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坑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坑或东屋,西坑则专供客人起居。坑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黎族的民居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船形屋是最具有原始风貌的建筑,相传在三千年前的殷周,黎族的祖先乘木船漂流过海,克服了种种险阻,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并决定在此定居,于是木船就成了他们避风挡雨的屋舍。后代为了纪念祖先并崇拜祖先,木船形的草屋便代代相传,而且取名叫“船形屋”,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儿女到了十五六岁时,家长就为他们在外面建一间小房子居住。这种小房子黎语叫“隆闺”,意思是“不设灶的小屋”。隆闺有兄弟隆闺与姐妹隆闺之分。兄弟隆闺就是男孩子住的房子,姐妹隆闺就是女孩子住的房子。隆闺专用于男女青年睡觉、对歌、玩乐器和谈情说爱的合法场所。
云南大理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到互为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并不为劲风所烦恼。此外,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大理还有不少白族民居用条石头砌墙,坚固耐用;还有用苍山十八溪中卵石砌墙的,“大理有三宝,卵石砌墙不会倒”的民间谚语即由此而来。
- 05-20· 高迪亚修院批评那位高贵
- 05-20· 高迪亚三爷
- 05-20· 高迪亚伟士那瓦的祈祷诗
- 05-19· 回收二手慢走丝、二手火
- 05-19· 鸿泰影城4月26日影讯
- 05-19· 4月20日钢市早报:成交持
- 05-15· 厦门企业家代表:反对P
- 05-15· 塘沽区今日团购: 仅售18
- 05-15· 蓝中:第二届“农行杯”
- 05-14· 【足彩】2011年4月15日德乙
- 05-12· 佪忆
- 05-12· 【3.20更新-12部影片】火爆
- 05-12· 聖靈第四波(1.聖靈第四波
- 05-12· 高考最后10天如何提高文科
- 05-12· [推荐]饮水机二次污染如何
- 05-10· 厦门百强企业名单
- 05-10· 中国照明器材行业市场研
- 05-10· 2007-2008年中国照明电器市
- 05-10· 2006厦门制造业企业100强
- 05-10· 关于举办华南师范大学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