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雨具 > 失家园 读赫塔 缪勒 (5)

失家园 读赫塔 缪勒 (5)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4 22:36   浏览 N 次  

缪勒的新作《呼吸秋千》(Atemschaukel)完成于二○○九年三月,德国汉泽尔出版社(Hanser)同年出版。缪勒的作品一般都有别致的名字,如《国王》一书,如《狐狸那时就已是猎人》或《今天我更愿没有遇到自己》。Atemschaukel比较值得一提的中文翻译,在互联网上我看到过的还有“呼吸摇摆”和“肠气回荡”,我更愿用“呼吸秋千”这个直译,理由有二。

首先,德语的Atemschaukel,只看书名不看书,你是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的。德语的名词Schaukel(秋千)由动词schaukeln(摇摆,摇晃)变更而来。“呼吸秋千”指的是呼吸在胸腔中的来回摆荡,它是对极度和长期饥饿的一种生理反应。“饥饿天使将我的脸颊贴着他的下颚,他让我的呼吸摇晃。”(《呼吸》页87)用中国话说得再白一点:如果一口气出去以后回不来了,人不就死了么。

其次,德语的Atemschaukel是一个指称物件的名词,而物件 (Gegenst"ande),即有形体而没有生命的物体,是贯穿缪勒整个创作的一个重要范畴。以物寄情,借物表志,而据缪勒所言,生命中一些彼此最不相干的事情,却有可能被极小的东西联系到一起,它们“旋转循环,在偏差中有着某种被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个魔圈所操纵的东西”。比如布手绢。它可以是一个母亲向女儿表示关爱的媒介(记得带手绢了么),可以是盖在纳粹舅舅身上的裹尸布(在照片上只有手绢那么大),可以是一个不愿做线人的女翻译的一叶方舟(因为带了一块手绢而突然在无望中又成了妈妈的孩子)。一块白手绢,也可以是奥斯卡·帕斯提奥这个前苏俄“劳改犯”存活的依据。(以上详见缪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缪勒在《呼吸秋千》中对苏俄劳改营的描述,是紧紧依附于各类“物件”的,如放衣物的留声机箱子、换了二百七十三个土豆的酒红色丝围巾、花蕾未成前可食用的野生苋菜、心形的铲煤铁锹。

二战期间,罗马尼亚法西斯政府与纳粹德国结盟,一九四四年夏被苏联红军攻克后对德宣战。一九四五年,所有十七岁至四十五岁的德裔罗马尼亚人不分男女被押至苏俄劳改营“重建”苏维埃共和国。《呼吸秋千》中的“我”,列奥·奥贝格当时刚好十七岁,“我”同缪勒的母亲一样,在苏俄劳改营呆了五年。

缪勒在二○○九年法兰克福书展现场谈话中提及,列奥的原型不是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1927–2006)。帕斯提奥,缪勒的同乡,诗人,二○○六年毕希纳奖得主,为缪勒提供了大量回忆和描述,他们为这本书准备了五年,也曾相约共同写作,却因帕斯提奥的突然去世而告终。

《呼吸秋千》叙述的,是饥饿和乡愁。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