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相框画框 > 灿烂汉协盛(方方)

灿烂汉协盛(方方)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6 09:19   浏览 N 次  

  

  灿烂汉协盛

   先说说宁波帮

  在说汉协盛之前,我们必须说说“宁波帮”。

  宁波帮是中国四大商帮之一。大约是指那些出生在宁波或祖籍在宁波、又离宁波在外经商的人。明代万历年间,宁波人籍着自己的海上优势和从不轻商重农的传统,便已初步形成宁波帮。明末清初,“无宁不成商”即已在民间流传。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洋人蚕一样爬上中国大陆这片桑叶。随着一座座城市的开放,敏锐的商人们发现自己的商机来了,一个个都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商,于是以来源地为主而形成了商帮。精明的、思想天然开放的宁波人自然早早就嗅到了这股开放的气息。

  宁波是最早开放的门户之一。它与正在兴起的上海只一水相隔。而上海因其处于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水上交通尤其方便,很快便成为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各省商帮都云集上海。宁波人因其路途方便,更是大量涌入上海,据说到清末年间,在上海的宁波人已经达到四十万之多。宁波人对商事有一种天生的敏锐,人又大多聪明而谦逊,克勤克俭,看重信誉,因此,在商场上有着很好的名声。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买办多数都是宁波人。宁波人凭着自己的本事,迅速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直到现在,宁波人依然爱说:宁波人撑起了半个上海。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最著名的有四大商帮,它们是徽帮、晋帮、潮汕帮和宁波帮。朝代变迁,社会动荡,许多商帮都衰落或消亡了,像徽商和晋商,只有在讲述历史故事时,人们才能看到他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宁波帮,历久不衰,声名远播,一直到今天。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宁波人在商场上的神出鬼没屡战屡胜是否有神明相助。

  实际上,宁波帮商人的长久成功,除了他们最倚重的诚信之外,便是他们对小事的精心和负责。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有人要买一块钱的一个的零件,先去了汉口人开的店,店里伙计一看便直接答说没有货。买家希望他能找找看,他的数量会要得比较多。伙计见这一件货连一毛钱的赚头都没有,便懒得寻找,又一次干脆利索地回绝掉了。这位买家便又去了一家宁波人的店。宁波伙计也说没有货,可是他不等买家央求他找,便主动说他去库里找找看。结果他找得一头灰土出来,依然告诉买家说库里也没有货,只是,他还是没有等买家开口,又主动请他留下地址,他马上去进这个零件,然后给买家送上门去。这笔生意最后当然是做成了。但从此以后,这个买家需要任何东西都直奔宁波人的店子,而绝不会再光顾汉口人的店。他给这个宁波人开的小店带去大量的生意,同时他把自己的经历说给许多人听,又给宁波人的小店带去了大量的顾客。宁波人小店便逐渐地开成了大店,大店赚了钱,又开办了企业。汉口人依然开着他的小店,而此时宁波的小店主却已然成为了企业家。朋友说,大多宁波人的生意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其实生活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大事,所以的事情都是由小事聚成。而大多的商机,也都靠了这些小事,得以抓住。宁波人的精明就在于他们不放弃任何一点小事,把所有的只有小利的事情也当作大利的事情来做,他们的认真做到这样的地步,又怎么会不到处受人欢迎呢?

  一个叫沈祝三的人

  汉协盛的老板叫沈祝三,沈祝三就是宁波帮商人。

  1877年,也就是光绪三年,沈祝三在宁波东乡一个叫沈村的农舍出生,他原先叫卓珊,后来不知何故,他按其音韵将“卓珊”改成了“祝三”。沈祝三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一病而逝,他读了几年私塾,无力再继续念书,便去学了木匠活。不久沈祝三跟着舅舅孙仁山去到上海,替人做临时工。大上海改变了他的命运。

  舅舅有个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他见沈祝三做事勤快,心事细密,很得人喜欢,便介绍他到杨瑞泰营造厂当了监工。杨瑞泰除了杨氏的营造厂外,还与朋友另组建有一家名为“协盛”的营造厂。沈祝三在杨瑞泰营造厂干了一阵子后,又被杨瑞泰介绍到了上海协盛营造厂。沈祝三自知想要有本事,必须学习,因为做工,没有上学的机会,一切便都只能自学。恰逢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包了英国平和洋行即建的平和打包厂的工程,沈祝三便被协盛营造厂派去做监工。沈祝三利用当监工时机,白天跟技术人员学看图,晚上则向守门的印度人学英语。沈祝三懂了外语,能直接与洋人对话,又懂了业务,能看懂图纸协助施工,再加上他为人忠厚笃实,做事勤快干练,又讲信誉,整个过程都与洋人合作的很好。尤其在凿旱井的工程中,因是日夜开工,天又下雪,夜间工人畏寒,不肯下井,沈祝三便亲自下井自己动手干活,这一举动大得洋人赞赏。这项工程给沈祝三后来的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1905年,平和洋行又要在汉口建造打包厂,该行大班依然请上海协盛营造厂做这项工程,但却点名要沈祝三去汉口主持整个工程。于是,沈祝三便离开了上海,来到了武汉。

  也算沈祝三来的正是时候,汉口开埠之后,洋人沿江建起了高楼,华商们亦纷然开厂建房,整个城市都处在一派兴旺向上的当口,建筑业亦蓬勃发展,到处都有巨大的商机。像沈祝三这样机敏的人,当然不会视而不见。沈祝三一边主持着平和打包厂的工程,一边又伸手承包其它的工程。这本来是上海协盛营造厂很为高兴的事,但老板杨斯盛却怕这些工程万一有了亏损得由他来担戴,故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汉口的业务一切由沈祝三个人负责,与上海协盛无关。在此情况下,1908年,沈祝三便索性脱离了上海协盛,在汉口开了自己的营造厂。但为了不忘上海协盛给予他的机会,他将自己的营造厂取名“汉协盛”。这就是后来声震汉口的汉协盛营造厂。

  在汉口,没有哪一家营造厂能赶得上这个宁波人创办的汉协盛。

  当沈祝三遇到海明斯

  古代的中国,因房屋以木结构为主,楼层不高,几乎没有自己的建筑设计师,一切由木匠搞掂。开埠之后,洋人的高楼跟着洋人一起开来中国,在石头楼房和后来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前,木匠的手艺自是派不上用场。这时中国才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设计师,但近代社会早期的建筑主要是洋人设计。

  1908年创立的汉协盛营造厂自然也得经历这一过程。便在这时,沈祝三结识了英国人海明斯。

  海明斯到底是哪一年来的汉口,我一直没有查到资料。但他在上世纪初便到了汉口是毫无疑义的。像许多洋人为淘金而闯中国一样,海明斯来中国当然也是想赚一笔钱财,创一番业迹。海明斯是建筑设计师,他这时候的到来,可谓恰到好处。

  设计和营建也算同行,在业务上撞见也是必然。关键是沈祝三与海明斯相遇后,两个人都发现自己需要对方的支撑,互补共进。沈祝三需要海明斯这样的洋人设计师,他凭着洋人身份可以接到许多的项目,他的设计可以交由汉协盛来做;而海明斯同样需要沈祝三,他一个外国人只身闯了汉口匹马单枪一人,除了有技术有背景什么都没有,他需要沈祝三的财力支持在这里站稳脚跟。

  两人一番交谈,发现彼此非但一拍即合,而且意气相投。于是沈祝三掏钱,帮助海明斯开设了专营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的“景明洋行”,而景明洋行承揽的设计工程概由汉协盛承包施工。这对搭挡一经联手出山,汉口的街面立即多出许多风景。

  景明洋行是汉口第一家房屋设计事务所。建筑师就是海明斯,工程师是伯克莱,也是英国人。景明洋行除了收取业主5%---10%的设计费用外,还可以得到汉协盛5%----10%的费用。看上去,这笔钱像是中介费,若说得刻薄一点,几乎算是汉协盛给海明斯的好处费。这是沈祝三的公关手段。所以尽管景明洋行大赚其钱,但他们与汉协盛的合作却一直很顺利。几十年合作下来,靠了沈祝三,景明洋行成为汉口排名第一的房屋设计事务所,甚至在上海、南京都开设了分行;而靠了景明洋行,汉协盛亦成为汉口最富盛名、业务最发达、规模也最大的营造厂。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的联手,是“双赢”。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合作,让整个武汉多了许多可值夸耀的建筑,而这些建筑让武汉增添了许多出彩的地方。

  据说沈祝三为了感谢海明斯,专门出资为景明洋行修建了一幢大楼,这就是现在仍然矗立在汉口的景明大楼。若大气派的一个景明大楼,除了设计绘图由景明洋行自己担当外,其它的一应俱全,都由沈祝三包圆。这个好处费就显得有点大了,但精明的沈祝三肯定算过这笔帐,那就是:他得到的比他付出的会更多。

  汉协盛盖的房子

  掐指算来,汉协盛营造厂在汉口盖的房子可真不少。在看那些老房子时,甚至会生出这样的感觉:武汉最漂亮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它们几乎撑着汉口老房子的半壁江山。

  沿江大道青岛路口的汇丰大楼是汉口首当屈指的漂亮大楼,富丽堂皇,一派大家风范,它迄今已有91年历史,无论外观还是细节,依然百看不厌;

  江汉路口的日清轮船公司和日信洋行,一幢已有75年历史,一幢亦已有 87年的历史,两幢大楼都是景明洋行和汉协盛营造厂合作的结果。它们端庄典雅,满目繁华,一经盖成,便成景观。

  青岛路上的保安大楼虽然现在已呈一片破败,但走近它细细看过,你完全可以看出它在当年曾经有过何等的豪华大气。这幢有如破落贵族一般的房子,依然努力顽强地证明着它的曾经有过的华彩岁月,透过它的缝隙和角落,以及它的浮雕和拱型窗口,能瞥见它闪耀着的光芒。它建于1914年,距今也已有89年的光阴了。

  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亦是汉协盛所造。可惜两侧的副楼被人拆掉了,华丽之中,多出了残缺之感,正如一个漂亮的人被砍掉了两边胳膊,纵是它的色彩被涂抹得鲜艳明亮,但还是让人觉得少掉了往日的谐调,只剩一副孤零零的残缺之身。它建于1919年,时隔84年,它里面的楼梯扶手和墙壁都依然完好。

  在沿江大道和南京路交汇处的横滨正银银行是海明斯本人设计的,它建成于1921年。是一幢既古典又现代的建筑。巨型双柱顶部与底部的细节都非常考究,而麻石的墙面则一直升到顶上,透出一种分外干净清爽的感觉。

  汉口的电报局现在依然在这电信业工作,是电信局在天津路的营业处。这幢建于1920年的房子,朴实沉稳地站在中山大道上,青灰色的墙面和砖砌的花饰,很容易吸引过往行人的目光。

  三北轮船公司大楼也是不能不说的。这是汉协盛在1922年建的一幢颇有现代味道的大楼,当然,它拐角的大门还留着古典主义者喜欢的手法,但古典和现代的风格结合得完美无缺。只是后来的人们在大楼的一侧加盖了一层楼,使得整幢大楼顿失对称感。没办法,在缺房住的年代里,在旧有大楼上乱加盖是居住者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它已然形成都市的风气,它们像瘤子一样,很不谐调地生长在各式各样的老建筑上,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老建筑的厚重结实,也为这个瘤子提供了生长的基础。

  景明大楼便是汉协盛送给景明洋行的大楼。1921年由景明洋行自己设计绘画,汉协盛营造厂承建,盖房花掉白银约捌万两,外装修设备费又花掉约陆万两。汉协盛为维持与景明洋行的关系,也算是花了血本。后来景明大楼曾经出过一桩轰动武汉的美军强奸妇女案,使得漂亮的大楼凭空添出一段丑闻,只这事与设计大楼的景明洋行以及与盖大楼的汉协盛全然无关。

  汉协盛建造的房子当然远不止这些。像平和打包厂,金城银行,捷臣洋行,

  璇宫饭店,同丰里,德林公寓,信义公所大楼,汉口总商会等等,都出自于它的手上。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濒临东湖的武汉大学,这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之一,它的主体建筑的建造者也是汉协盛。汉协盛为了这所大学耗时多年,费尽苦心,终以完美的建筑使得这所大学蜚声海内外。但不幸的是,汉协盛却也正是栽在了武汉大学上。因估价错误,施工中又遇大水灾,加上工程的艰难,以致汉协盛高度亏损,重伤元气,从而结束了它的兴盛时光,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无论如何,汉协盛曾经在汉口大放光芒,经它的手修建的老建筑经年已久,早已成为都市之经典,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感谢汉协盛。

  汉协盛后事

  在很长的时间里,汉协盛的业务都非常火。经常有一二十个工地同时施工。最旺的时候,多达40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其场面之大,令人慨叹。起关键作用当然还是沈祝三。他为人精明透顶,但这种精明利己而不损人,他做事又极守信用,对工程又极讲质量,再加上他会说一口的英语,可直接与洋人打交道,这也给他带去许多便利。有这样的一个能干的老板,他的企业不蒸蒸日上也说不过去。还有一点应该说也很重要:汉口的浙江兴业银行的经理王道平与沈祝三是老乡,善于处理这种关系的沈祝三让王道平的弟弟王佑霖当了汉协盛下属企业的总管事,这样的裙带关系,自是让沈祝三拥有了强大的银行背景。沈祝三在资金周转不过来时,兴业银行常常给予透支,有时透支金额达三四十万元以上。

  沈祝三常能以比别的营造厂要低得多的价格接下项目,其中重要原因是他能充分运用先进设备,并且尽可能消失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他的许多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他的起重设备是电动控制的,他还有英式打桩机。他还添置卡车以及轮船拖驳等,他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建立业务往来,每年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直接从德国购进钢筋,完全不受汉口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有时候觉得,一个成功的企业,常常会被一个能人的光芒所笼罩。企业的光芒实际上来自这个人智慧和能量的光芒。汉协盛亦是如此。照耀汉协盛的这个人当然就是沈祝三。

  1918年,也就是汉协盛创建十年后,沈祝三因青光眼,而导致双目失明。尽管他四处寻访名医医治,甚至不惜巨资东渡日本求医,但终未成功。然而,这个人的本事在于纵然自己已是盲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领导他的汉协盛,指挥着汉口这个大工地上的建筑交响。他坐在家里听取汇报,对关键性的问题,果断作出指示和决断,对于建筑上的事情,他几乎是了然于心,许多大楼都是在他眼睛完全失眠后建成的,他的成功使得他雄心勃发,甚至想独揽所有汉口的营造工程,当然,雄心归雄心,能否做成,则是另外一回事。

  武汉大学的工程完成后,汉协盛亏损达四十万元以上,经济状况每下愈况,在沈祝三最困难的时候,他不得不将他所盖建的一些房屋和他的砖瓦厂抵押给银行,靠此借款为生。这笔债他也还了许多年,直到武汉沦陷时,方才还清。

  1941年,64岁的沈祝三终于在自己的萧条岁月中一病不起,同年去世。他生在宁波,死却在汉口。斯时,他的两个儿子在后方读书。待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们返回武汉继承父业,但这时候的汉协盛光芒不在,没有沈祝三的汉协盛,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从1908到1949,,汉协盛在汉口如同太阳一样升起,又如同太阳一样落下,每一个工地都是它的舞台,它足足上演了四十一年的大戏,留下的果实,至今依然辉光四射。

  1949年,汉口解放,汉协盛从此完结,但沈祝三这个人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上一篇:锐特服装绘图仪 下一篇:也说汉协盛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