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妇幼用品 > [转载]童心 童真 童画 童趣--儿童画教学法

[转载]童心 童真 童画 童趣--儿童画教学法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9 09:43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童心·童真·童画·童趣——儿童画教学法作者:阳阳〖引 要〗近几年内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不断深入,跟随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建树”已见不少,笔者择近几年探讨热门之点——儿童画指导,从新的视角提出更为切实的教学指导方法。

〖关键词〗儿童画“想”“法”

所谓儿童画,一般指十岁以前孩子的绘画,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处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中。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他们认识世界往往是凭借想象,这种想象脱离现实,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意中契于艺术的本体之中。他们的画质朴天然,幼稚可爱,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不为形累,不为物牵。从高层次上讲,他们在潜心作画中表达的方法和心态与大师们的“忘我”状态很相似。像齐白石、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童真、童趣。

探究儿童画教学,自然成为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且永恒的课题。这不仅因为儿童画是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更值得重视的是可以通过儿童画创作的实践活动,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高尚情操。

近几年来笔者在自己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活动中,着重研究了以儿童画教学为导线,通过儿童的绘画心理、绘画特点、学习取向和培养趋向等方面的研究与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悟颇深。通过一定的文字积累,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在儿童画指导过程中把握一条原则;引导儿童想象时坚持五个“想”;指导儿童画时常用的八种方法,借用数字化定义为“158”教学法。

一、树立富有童心的儿童画评价观

有许多孩子的家长时常感叹“我的孩子平时不知道在画些什么东西?”对于家长们的这种“感叹“委实叫人心痛。我们说,儿童的绘画是一个集审美与情感陶冶等功能于一体的过程,其表现结果并不是最终标准,更何况家长的“感叹”多数是来自“像”与“不像”的直接衡量。所以说,我们在观看儿童画画时,最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什么。

当然,儿童的表现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不难发现:欣赏6岁左右儿童的作品比较容易,欣赏7—10岁儿童的美术作品就要困难的多。但当孩子在给我们看他的画时,我们必须重视和尊重他自己的观点。不论年龄多大的孩子在把画给你看时,或许都存在一种戒备心理。当他展示出一只羊站在田野里的画时,你要控制住你可能说“来,让我告诉你怎样来画一只更好的羊”的冲动。你应该懂得:这是“他的羊”站在“他的田野”里,和你心目中的那只羊不一样。虽然他有时也告诉你他不喜欢自己画的画,但这很可能是在期待你能肯定和赞赏他。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其根本思想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者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们的画,要注意多从正面去进行鼓励,多从孩子的心理去理解,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究竟怎样去具体评价?笔者以为,首看作品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二看作品有没有儿童的生活情趣;三看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技巧,三者兼备可谓儿童画之上品。平时指导儿童,要着重鼓励儿童的想象力、独创性以及绘画的胆略,同时再注意绘画的技巧。儿童各方面是幼稚的、活泼聪明和天真无邪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儿童的可爱之处,也是儿童的主要特征。儿童画是一种充满童心童趣的“稚拙美”,万万不能用成人眼光和要求去评价儿童画,这是指导儿童画创作的前提,所以成人必须树立起富有童心的儿童美术评价观,在对儿童画作出评价之前更应有充分的时间去“读”懂画。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评价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部分,我们在幼儿期主要采用星级评价,进入小学阶段后,在现行等级制的作品评价基础上,在加入了星级的“两级”作品评价体制。其中等级是以横向比较为基础的,这也是承认儿童之间所存在的表现力差异,符合辨证的观点;而星级是以纵向(自我)比较为主,侧重于儿童自我想象力与表现力的评价,星级不为等级所影响。虽然作品评定耗时相对较长,但“红五星”这一可视形象对于促进全体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成效确实显著。
二、启发儿童想象中的五个“想”

(一)范围要想得“广”。

“广”即打开儿童的思路,以发散性思维为主。例如在指导儿童命题画《窗趣》时,只要启发得当,儿童作品就富有生活气息。我们可以让儿童从不同地点(窗外是城镇或农村、街道、高楼、山林、田野、大海等);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深夜等);不同内容(窗外是人或动物、植物、景物等),甚至窗帘的不同、窗台的摆设不同等等方面来构思。儿童从这五个“不同”或是更多的“不同”中展开想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千人一面”了。

(二)题材要想得“新”。

“绘画是艺术,艺术离开创造就没有了生命力”。儿童画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儿童在表现时题材要“新”,要与众不同且与己不同(避免与自己以前表现的画面内容类似)。《家乡新貌》、《海底世界》、《宇宙探索》等题材过于老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启发儿童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一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新题材。如我县颇具地方色彩的《蚕花节》、学校进行的《儿童时装表演》等题材既常见又新颖。

(三)构思要想得“妙”。

新颖的题材确定下来后,还要有绝妙的构思才会显得锦上添花,如鱼得水。一次题为“爸爸”的命题绘画活动,结果一位儿童画了一位夜间骑摩托车的爸爸,后座装了两只箩筐,更有趣的是箩筐里竟然装了两个小孩,周围是拥挤的人群。原来他所表现的是在我县登山节烟火晚会结束时,一位父亲用摩托车带着双胞胎孩子离场的情景。“爸爸”这一主题,在孩子笔下表现的惟妙惟肖,他并不直接表现自己的爸爸,确也十分切题,画面看了很感人。

(四)构图要想得“巧”。

构图巧妙可使一张画收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从“线”的启示中可采用的直线式、斜线式和弧线式构图等;从“字母”启示中可采用的“X”形式、“C”形式和“Z”形式及“L”形式构图等;从“形”的启示中可采用的半圆形、梯形和圆形构图等;另外,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如平视、俯视和仰视等,让儿童置身于欣赏者的角度去思考画面的安排等等。这些不同的构图形式都能使一个个十分常见的题材通过构图的不一般化,表现出新意。

(五)命题要有“趣”。

给一张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好象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如诗如画的题目一样,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命题一定要用儿童的语言,富有童心童趣最好。如一位小朋友画了一个地球,在她的周围有许多身穿太空服、手拿卫生工具在劳动的小朋友,或许一下子还不能明白这幅画意,加了《我给地球洗个澡》这个的题目,也就使人一目了然。再如一位小朋友手拿抹布擦着一片蓝色的背景,但加上了《擦天空》这一题目,就突出了主题,并且感受到这张画意趣横生了。

三、指导儿童绘画的“八法”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老师无法教出来的。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创造力。多年来,通过“二课”(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活动,笔者一直注意儿童画指导对于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培养及提高方面的方法研究,鉴于儿童年龄特征,方法的实际运用亦有所不同。归纳如下“八法”,以求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适时增补法

在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运用增补法可以满足这些儿童的绘画“饥饿”心理。例如一年级《画青蛙》一课,有小朋友会问:“我可不可以再画几只青蛙呀?”“我可不可以画些小蝌蚪呀?”等等问题。小朋友自己想象,提出增补一些内容。这时启发他们各抒己见,再加以引导:在画面上补充些什么,就能表现出一幅幅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内容的画。小朋友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加上联想,进行增补,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再如为幼儿提供一定的主题画面,通过语言故事或情景描述,引导幼儿采用增补画的方法添画背景,较完整地表现一定的主题情景,自觉地用线条符号较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有目的地进行绘画,从中还可以让幼儿体验到“我真行”、“我真棒”。
(二)素材组合法

儿童作画并不能凭空想象,丰富表象的储备是想象内容更为生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有时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些直观素材,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进行自由组合,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为幼儿提供水果、蔬菜、鸟类、家禽等,请幼儿选一个主题将这些图形组合成一幅有情节的画。再如《童话故事》设计为造型o表现课型时,向儿童提供了一只睡觉和一只跑步的兔子、一只乌龟的造型以及蘑菇、树等背景卡片造型,问:“哪位小朋友最动脑筋,能画出连老师也想不到的‘龟兔赛跑’的画。”这样以来,儿童的思路打开了,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儿童奇妙的童心和大胆的创造力。

(三)课题延伸法

课题延伸是指在坚持有利于儿童主动发展的前提下,对教材中原有的命题作适当的补充或改变。如《夜景》一课,在原课题的前面添加“ (地方)的”、“ 上的”等,换成半命题的形式,儿童易于思索;再如《蔬果动物》一课,课题改成《蔬果动物园》,蕴涵合作精神,这样的内容范围广,“质量”也高。

(四)潜移默化法

所谓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辞海》注)。在儿童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作品欣赏、气氛感染而达到的儿童画创作的积极性。如为儿童经常性地提供优秀作品或本班、本年级儿童的优秀作品欣赏,丰富儿童视觉感受,激发竞争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绘画创作兴趣。

(五)内容重叠法

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画一些有关节日性的画面,如儿童节、国庆节等。内容重叠法是指将一内容与另一内容重叠后形成新画面的方法,具体是指引导儿童将需要的内容进行夸张想象,破除儿童原由的绘画形象,将常画的内容与想画的内容重叠,经过想象创造描绘出新形式的儿童画。譬如前面所列举的儿童节,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儿童常画的内容气球,但如果我们将气球进行夸张想象,将儿童想表现的画面体现在几个“大气球”里,相信这样的画面安排更趋新颖,更富新意。
六)正反思维法

儿童画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画家,毕竟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儿童在各个方面,发展他们的认识与智力。而儿童画教学中正反思维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这一点,正反思维法是指从正反两个角度对所要描绘的内容进行想象的方法。如在指导《想象中的房子》一内容前,从正向思维角度出发,则考虑人类居住的房子将是如何的好;而从反向思维角度出发,面对当前土地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怎样解决当前的各种矛盾,使想象中的房子表现在良好的环境之中?启迪儿童进行想象,提高认识,开发智力,这样的引导,产生的画面是将人类移居海上(利用海洋资源),将房子建于树上(保持空气清新)和可移动房子等各式各样真正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七)仿生想象法

仿生想象法是指将所画之物模仿成另一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画教学中甚为常用。例如:在启迪儿童画《想象中的太阳》这一内容时,儿童对太阳作拟人化处理一般都能掌握,从太阳公公引导出太阳奶奶、太阳叔叔、甚至太阳警察、太阳邮递员等较为容易,但这并非能满足儿童的想象欲望,继而分别出示长耳朵的太阳及西瓜形的太阳,再加以引导、鼓励,儿童思路如泉泉流水,想象中的太阳画面一一呈现,并表露无遗。这种仿生想象法在相关美术领域教学中可以称得上是儿童创作中启迪想象力的一把“金钥匙”,能充分开启儿童智慧和想象的大门。

(八)学科结合法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很多勇于开拓的教育者已着手探索美术综合o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努力尝试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结合转化教学。在儿童画教学中,也可以将其作出另一种诠释,与音乐等学科知识结合转化,从而表现具有想象力的画面。如《放牛》一画,一少年手拿牛鞭,在山坡上放羊(牛儿在吃草)……。而整幅画面却安排在富有美感的音乐五线谱的背景之中,这也是儿童画与音乐知识的巧妙结合。

儿童画指导教学法,只是笔者近几年儿童画教学指导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其中的每一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儿童画教学领域,有的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教学领域;每一方法不仅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全文形成,旨在有更多、更新、更佳的教学法诞生,以丰富儿童美术教学形式。成文仓促,恐有不当之处,不吝指正为幸!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