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日用品 > 《情系大凉山》书稿献给下乡“四八”节47周...

《情系大凉山》书稿献给下乡“四八”节47周...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4 14:30   浏览 N 次  

   《情系大凉山》书稿献给下乡“四八”节47周年

  1964年4月8日,我和我的505位成都市知识青年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市人民及知青家长的欢送声中,乘座解放卡车离开家乡热土,告别众亲友,奔赴凉山昭觉、越西、普格......插队落户,踏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代“知青”。如今,弹指一挥间,四十七年过去了。当年下乡后,为了纪念4月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批知青把告别家乡这一天定为“四八”节!

  为纪念2011年“四八”节的今天,在成都的老知青选择了去东郊龙泉驿红砂村北湖风景区聚会,并给我打来电话共叙“知青情”;我在西昌也选择了一个我最应该去的地方――西乡乡敬老院――与那里的孤寡老人一起过“节”――包饺子、分水果、唠家常、拍照片。

  为纪念“四八”节四十七周年,我把我的《情系大凉山》书稿第一章节编发在这里,献给我的节日,献给老知青们,献给关注老知青的读者朋友们――

   一,告别蓉城

   1964年4月8日,阳光明媚,人行道旁法国梧桐枝繁叶茂,蓉城街道美丽如画。街上,急急奔走着许多待业的城市青年,他们从各个路口汇聚拢来,到座落在后子门的四川省成都市体育场,参加市政府欢送知识青年下放凉山的大会。

  体育场锣鼓喧天,红旗飞舞,四周看台上坐满了年轻人,歌声欢笑声响彻会场。坐在东看台的是来自成都市北大街、白家塘、西安路等街道的百余名男女青年。胸前都戴着大红花和上山下乡纪念章,有的还戴着印有“到农村去”字样的草帽,扎着雪白的毛巾,特别惹眼。他们还没有褪尽年少的天真,群情激奋地喊着“农村是广阔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口号,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与其它看台上同样亢奋的年轻人遥相呼应。

  刚满十八周岁的我也坐在东看台上,即将告别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当我环顾四周的人群和那些熟悉的建筑时,不禁思绪万千,不知道心中充溢的是惜别之情还是解脱的自由。自1963年我于成都25中学肆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加入了“社会青年”的行列。母亲去世早,父亲在市土产公司当会计。我跟着哥姐读完中学,渴求有一份属于自已的工作,希望参加社会劳动来养活自已。但待业近一年,等来的却是上山下乡动员,而且被告知:“不去的,今后十八年不安排工作。”

  ……主席台上,市政府领导的讲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欢送会进入高潮。成都11中高中毕业生孙传琪、巫方安作了专题演讲,他们早在头年自愿下乡,去了凉山彝族聚居区插队落户。女青年王庆远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代表本次下乡的全体知青表态:“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在《我们年青人》、《我们走在大路上》、《勘探队员之歌》......歌声中,市政府领导将一面印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红旗,授予即将开赴农村的知青。一名叫冯伯良的高个子接过旗帜,激动地在头顶上呼啦啦挥动。鲜红的大旗迎风招展,嘹亮的歌声响彻体育场上空。以那面大旗为先导,在孙传琪、巫方安的带领下,东看台的一百名成都知青,背着简单的行李,精神抖擞地走出了体育场。从后子门至人民南路广场,我们在沿途市民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一辆辆停在市政府(皇城)门前的解放牌大卡车。告别父兄,告别朋友,告别乡邻,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蓉城。从此,踏上了漫漫征程。

  大卡车从人民南路广场(今天府广场)出发,经南门过双流县,跨五通桥,穿雷波进入凉山地界。再绕美姑,在大凉山、小凉山山麓中穿行,我们沿途受到英雄般地接待。山里的乡亲们欢呼雀跃,就象当年老百姓迎送红军那样热情洋溢,难舍难分。知青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长途跋涉,特别是乘敞棚大卡车,不少人晕车呕吐不止,我也呕吐得厉害。我用嗽口盅接下自已的呕吐物,车一停歇就急忙下车清洗秽物。一直到达目的地,一路吐得眼冒金星。但是,我的内心却很坚定,我想:革命者死都不怕,我还怕晕车么?(节选)

  

  上图 : 成都知青下乡车队经过牛华镇 受到热烈欢迎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