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的当代价值取向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7 19:45 浏览 N 次FF" style="FonT-siZe: 24px">论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的当代价值取向*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
韦磐石 张军 张翔 彭建兵 黄守斌 赵燕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兴义562400)
原文载:2010年《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摘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两岸,自古就居住着布依族,在与汉民族等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布依族审美文化。布依族以“和”为美、关注生态的审美文化,承载和激发了使生命充满美好与欢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出天人亲和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当代社会“人性分裂”的温暖与弥合,有助于审美文化的自然宁静与整体美丽,也有助于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布依族;审美文化;审美情感;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1009—0673(2010)01—0022—05 中图分类号:B 849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里说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以其智慧所创造、改造、传承的、产生久远影响的、物质的、精神的现象。美是使人愉悦的造型,有自然存在和人类创造两种形态。文化有美丑之别,审美层面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者构成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总和。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面对现实生活。审美情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在审美文化的创造、鉴赏、评价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美丽的生活世界背后,有着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任何本质,凡是我们在其中能看到依照我们的概念应当如此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任何事物,凡是自身表现生活或者是使人忆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P273)布依族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审美创造过程。马克思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2](P270)审美创造使世界充满了美丽与欢乐,思想与情感。审美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在布依族共同体中,审美文化活动,是主体性的一种自由生命情感活动,它使生命得到自由和快乐的体验。在审美文化创造和认识中产生的审美情感,既是使审美文化富有感染力,又是审美文化的内在动力,还是人格精神的感召力,其价值取向在当代有着现实意义。这就是问题提出的缘由。
二、布依族审美文化的审美情感
传统美学的审美对象局限于自然领域和艺术领域,排斥市民社会和世俗主义,而当代审美文化却是与大众文化相联系的,面对现实日常生活。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传统美学的情感体验被不断放逐,越来越趋向于视觉享受、视觉快感等感官愉悦。当代审美文化的感知表征,成为当代人审美情感的外在呈现,折射出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布依族文化的审美世俗化倾向,是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世俗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美,美就在人世。布依族审美文化使布依族在生活中追求美,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五彩斑斓、情诗意画。在审美文化活动中,审美主体充满丰富、复杂的审美情感,使美成为生命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1.布依族生活中通俗文化的审美情感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中,生活中的俗文化与作为主体的雅文化共存。美学中的这种世俗化倾向,是人们对世俗之美的肯定与追求。布依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个性,决定了其有着突出的世俗化倾向的审美文化。布依族通俗文化具有慑服人心的审美情感力量。布依族重视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在长期的民族共同体生活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服饰、饮食、建筑、节日、歌舞、婚嫁、祭祀、工艺等审美文化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表现的。黔西南的布依族多作蓝、黑、青、白服饰,其布料用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色泽天然。妇女喜系绣花围腰,包头帕,戴银耳环、项链、手镯,穿百褶裙或短衣长裤;男子多穿蓝、黑、青对襟短衣和长裤,洋溢出俊秀、端庄、清雅、纯厚、温情的自然美和纯朴的气质。布依族用蜡染或缝染的布料,制成门帘、帐帘、床单、饰品等,给人以古朴、纯美;刺绣的衣襟、围腰、枕套、荷包,图案取材于自然或传说人物故事,配色协调,鲜艳悦目。用植物的花和叶将糯米染成黄紫各种颜色五花糯米饭,这种五花糯米饭举世无双,散发着浓郁的色艳、清香、浪漫情调。这些衣物首饰、蜡染绣品、五花糯米饭等,在节日、赶场、“浪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被民歌伴随着,形成布依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氛围,荡魄人心,温润情怀。布依族的视觉景观是自然和内心的和谐,人们追求视觉、听觉的快感。尤其是在寨子的节日活动中和青年男女社交场合,人人都力图以夺目、悦耳的感官刺激和内心灵性来展现自身。布依族的生活由此而多姿多彩、赏心悦目、慧美迷人。人们在审美中满足审美需要,产生审美情感,构成了布依族审美文化活动的魅力和动力。
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布依族通俗审美文化受到当代的喜爱。美学中的世俗化倾向,是人们对世俗之美的肯定与追求,审美文化由此产生。中华民族审美文化有着突出的世俗化倾向。早在先秦时代,世俗文化就深受人们喜爱。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越王喜欢听“野音”,“为野音,而反善之”。(《吕氏春秋·孝行览》)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唐宋文人和市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其诗词多受市民文化的影响。以杂剧和散曲而成的元曲,更反映了从对世俗之美的轻视向世俗之美的欣赏。俗文化是家常的、日常生活的、朴素自然的和本真的,因而这种大众文化给人们美的享受。世俗化倾向的审美文化的魅力,在于真、至情至性、非矫合牵强的自然。在今天,当代审美文化反传统美学对市民社会和世俗主义的拒斥,面对日常生活与生活享乐,与大众文化相联系。当代世界五光十色的飞速变化,颠覆了原有的视觉景观。
人们对当代社会的视觉享乐、视觉快感,几乎主宰人们的审美情感。都市环境和高楼大厦,给人高峰体验;瞬间视觉转移中巨型电子广告、现代装饰艺术、华丽服饰和车水马龙繁华街市的冲击,给人新奇发现,产生情感震荡,使人们将感官快感当作审美情感认同。当代审美文化的视觉表征,其实是当代人审美情感的外在展现,折射出当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当代审美文化全新的审美景观、时代价值观,突破了传统美学的价值认知定势,彰显了当代审美文化的时代魅力。布依族审美文化对视觉快感的偏爱,使布依族各种形式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受到都市群体的青睐,并且其清纯的娱目悦耳,凉爽着都市燥热的心。布依族审美文化也在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吸纳现代审美文化元素而富有时代特点。当然,审美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常生活的世俗性、异化性,使人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审美境界。因而,解除人类的精神困惑,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仍然是作为雅文化的纯艺术一直担负的任务。
2.生活创造中的审美情感
生活创造,即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创造,是最原本、最直接的审美创造。
布依族的日常生活创造,主要是对衣、食、住、行的创造,是有着普遍审美意义的审美文化活动。布依族在生活创造中,使生命得到快乐体验,产生幸福感和审美情感。
布依族生活创造过程就是主体审美情感的体验过程。审美创造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追求主体审美快感和意志自由,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布依族在生活创造的劳动中,产生和伴随着歌与舞,在愉快的歌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快乐。布依族勤耕善织,在长辈的悉心指导下,在歌的伴随中,女性七八岁学绣花、织布、蜡染。布依族古歌《造万物》唱到,“布依族子孙,要学老祖宗。要想穿衣裙,就勤快种棉;要想衣裙美,就勤快种蓝靛。”
布依族在服饰制作中,传承本民族的社会习俗、规范和礼仪,不仅产生视觉愉悦体验,还体现了亲切健康的生活面貌和昂扬美好的理想追求。布依族饮食,即使是生活贫寒拮据的年代,节庆时,食物或以植物染色、或以植物的叶包裹。对食物味、色、型的创造,使布依族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快乐。劳动产品转化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对象,使人感觉到布依族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审美情感的流淌。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美本身就是生活和生命的动力,审美情感促进了生活创造和人格塑造。在今天,那种在恶化的生产环境中,人成了机器的异化劳动,没有了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劳动失去了审美创造。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等哲学家都认为,现代生活是异化的,必须进行审美批判,使人获得审美的超越。可见,布依族在日常生活创造中,体验了主体力量,获得了审美情感,对当代社会是有启发的。
布依族日常生活造型艺术呈现着民族的审美情感。铜鼓文化是布依族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铜鼓是布依族高贵、神圣之物。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铜鼓山文化遗址,有青铜器冶炼遗址的发掘。古代“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之。”“宴聚则贵铜鼓。”(《旧唐书·南蛮传》)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现有铜鼓120 余面,布依族铜鼓之乡兴仁县屯脚镇有28 面保存完好的铜鼓,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铸造。铜鼓的图文装饰和鼓谱,承载和激发着对民族图腾、宗教祭祀、生产生活的丰富审美情感。要理解一个民族,就要理解这个民族的建筑,建筑不仅构建了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景观,还构建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精神。
黔西南布依族的干栏建筑(吊脚楼),是布依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亚热带湿润气候结合的产物。干栏建筑依山傍水,掩映于绿树、翠竹、芭蕉阔叶间,实用、简朴,极富布依族风情,是布依族生命、自然、审美的融合。干栏建筑作为生活审美重要的追求方式,而成为布依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审美居所。干栏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天然亲近,凝聚了无穷乐趣的审美情感。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但也失去了文明的宁静本质。可见,保护黔西南布依族干栏建筑,是当代人自然哲学和环境哲学意义的审美呼唤和审美情感依恋。
三、布依族审美文化以“和”为美的审美情感
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将“和”看成宇宙间万物的一种最佳、最本真状态和最具有创生性的状态。中国美学以“和”为美,审美文化的创造和鉴赏都强调“和”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组成部分的布依族审美文化,同样认为使人愉悦的造型需是以“和”为标准的整体美,主体因此而体验美感。
1.以“和”创造美的审美情感体验
“和”是中华民族哲学价值所在。在天人关系中,追求“天人合一”;在知行关系中,注重“知行合一”;在情境关系中,偏重“情景合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创造美的目的,是为了生命自由和生命快乐。布依族审美文化创造,追求以“和”为美的审美情感。
布依族以“天地之和”的审美文化给生命以快乐。在布依族文化中,天、地、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这在布依族的餐饮食品、纺织服饰、建筑铜鼓、民歌舞乐等方面都充分得以体现。布依族没有文字,但民歌浩如烟海,无事不成歌。布依族文化是一部歌的史诗、一部律动的审美文化。在劳动歌、习俗歌、迎宾歌和情歌中,虽然内容不同,信手拈来,但几乎无一不反映着天、地、人的整体合一。
布依族民歌记事、传情,总是用比兴的方法,情与景交融、人与物映照,浑然一体,将自然与人作为一个整体传唱,以飨以“和”为美的审美情感。在当代西方社会,机器和技术将人与自然、人性被割裂开来,“人变得空虚并被异化了。”[3](P179)人丧失了美的内在完整性,变成一架理性的机器。中华民族文化不“以分为美”,而“以和为美”,给当代人深刻的启迪。如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说,“我们请各位用心地观察另一半地球上的那些有创造力的成就,那不仅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消遣品,而且可能会触发我们对人生以及对生命的艺术产生的若干有益的观念。”[4](P2)
可见,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系统中的布依族审美文化,以“天地之和”为美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有助于当代“人性分裂”的温暖与弥合。
2.以“和”鉴赏美的审美情感体验
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将以“和”为美的整体关照作为鉴赏美的原则。古人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传·系词下》)主张全方位地体悟天地万物,将“仰观俯察”审美对象作为鉴赏美的方法与原则。布依族就是在这种审美整体效果的追求中享受美感。
布依族以整体关照的审美鉴赏陶冶审美情趣。在黔西南南、北盘江流域,流传着主要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芦胡、月琴、竹笛、刺鼓、丁锣、小釵等八种主要乐器组成的古老曲艺“布依八音坐唱”,在节日、婚嫁、祝寿、建房、庆贺时边奏边唱;还流传着起源于布依族宗教祭祀的布依戏。传统剧目多来源于宗教祭祀、傩戏故事、古歌,以及从汉民族移植的剧目。布依族戏曲艺术,通过渲染整体氛围表现生活,不少戏曲使人们关照日常生活世界,给予了生活自由更广阔的理解。表达出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追求异常广阔的整体世界。人们在观看、鉴赏中,娱目悦耳,愉心怡神,体验生命的悲欢,追求生命的自由和生命审美价值的尊严;体现了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价值取向,升华了审美情感。在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出现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的现象,歌厅等演出场所神话般地应用声光电,视听一体化导致炫目兴奋,视听癫狂,造成审美疲惫,无法整体地洞悉完美。可见,以“和”鉴赏美的整体关照,有助于审美文化的自然宁静与整体美丽,从而达到使生命得到快乐体验的审美目的。
四、布依族审美文化关注生态的审美情感
中华民族审美文化,是在天人亲和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的世界观引领下发展的,布依族审美文化也不例外。布依族审美文化有着对自然甜美的感受,与自然的亲密沟通,充满热爱自然的情感。
1.在热爱自然的审美文化中滋养性情
人类审美精神的生命本质在于,表达爱与美,美使生命富有追求自由的力量,爱使生命充满喜悦和欢乐。布依族审美文化充满对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热爱,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崇高境界和清纯情感。黔西南的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稻田溪水交织,自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在布依族民歌中,无处不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它们成就了爱情,养育了生命。美在生命,美能清洁生活。布依族视自然为审美对象,引山水为知己,将建筑、服饰以及自身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
2.在敬畏和欣赏自然的审美文化中体验人生
布依族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最能彰显布依族对自然敬畏和欣赏的是,黔西南每一个布依族寨子都有一座草木郁郁葱葱的神山与清澈的河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在审美文化上表现为,将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在布依族心中,决定对象审美价值取向的是超于人之上的自然。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生命,而且使审美文化创造充满活力。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使布依族敬重自然,而不是占有自然。这种自然哲学观,不像西方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人与自然对立,人凌驾于自然之上,随心所欲地占有和塑造自然。如海德格尔说,“天然的自然被贬低为微不足道想象的东西,甚至不再令诗人们感兴趣。”[5(P76)]可见,布依族关注生态的文化,对当代“生态主义”、“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布依族文化关注生态的审美情感,有如“环境伦理学”之父莱奥波尔德“像山一样思考”[6](P161)的信条一样,充满对自然的激情。
五、结语
黔西南布依族在与汉民族等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布依族审美文化的审美情感研究,只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审美情感对审美文化创造过程和所创造的造型,起着审美支柱和动力的作用,研究它有助于探讨布依族文化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总结内在发展逻辑,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安其.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卷[M ].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
[3][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英]L.比尼恩. 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5]转引自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M].卞崇道等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杨昌勇
收稿日期:2010—02—20
基金项目:2009 年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社会科学类):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项目负责人:韦磐石;项目课题组成员:韦磐石、张军、张翔、彭建兵、黄守斌、赵燕、左雪松、张晶、杨宗枚。合同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15 号。
作者简介:韦磐石(1957— ),男,河南舞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审美文化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5-23· 【引用】在西湖白堤.
- 05-23· 全家老小游西湖-自驾杭州
- 05-18· 关注四川端午
- 05-18· 吸血蝙蝠
- 05-18· 27款网络高人气国货护肤品
- 05-18· 秋天来了,三顺依然白白
- 05-18· 真假普兰娜辨别
- 05-18· 兰花交易的规则
- 05-18· 【原创】:七律无题
- 05-18· 七彩缤纷咖喱饭
- 05-15· 淘宝【母婴】店铺TOP10
- 05-13· 原来雪人也可以这样美
- 05-13· 2008年5月27日
- 05-13· 随即随记
- 05-13· 超妍美容用品公司
- 05-13· 嘉怡参赛
- 05-13· 转贴 [饒舌]路嘉怡路嘉欣
- 05-13· 嘉怡在此.哈哈哈.
- 05-13· 六月就该买了 Beauty Talks与
- 05-13· 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