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美容 > 上译厂的名门闺秀 苏秀

上译厂的名门闺秀 苏秀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8 17:06   浏览 N 次  

按: 苏秀奶奶的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了当年上译厂黄金一代三位著名配音女演员的不少轶事。难怪“永远的公主”刘广宁的声音总带着高贵的气质,原来有遗传基因啊。曾和曹雷女士有过一面之缘,是她让我知道了我干不了配音这一行,彻底打消了想做配音演员的念头。祝她们健康长寿,永远怀念银幕上那些美好的声音。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个只有百多人的小厂。演员组更是只有二三十人。但是我们组却有三位“名门闺秀”。一位是刘广宁。她的祖父刘崇傑曾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驻欧洲诸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的全权公使。抗战时期在香港做寓公。所以刘广宁是生在香港的。抗战胜利后,她父亲不愿与蒋介石为伍,一直闲居上海。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也是他老家福建省的政协委员,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于“文革”前去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广宁到北京去,忘了是去领奖还是开会,在《大众电影》上看到一张梅兰芳和电影明星胡蝶在30年代访问欧洲时,和一对中年男女的合影,没人知道那两人是谁。刘广宁惊呼道:“那是我的爷爷奶奶呀!照片的背影是一幅刘海粟的画。这幅画在我们家也挂过。”2010年央视六套“电影人物”栏目采访广宁,想找这张照片。可无论是《大众电影》,还是历史档案馆,却再也找不到了。她家里所有关于她爷爷奶奶的照片,抄家时全被抄走,也都没有还回来。

另一位出身名门的是曹雷。她的父亲曹聚仁是一位名记者、文学家,与鲁迅、周作人等往来密切,曾写有《鲁迅评传》。由于他既是邵力子的学生,也是蒋经国的朋友,因此在建国后,曾为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而奔走。

再一位是潘我源,她的母亲是当年国民政府派遣的第一批去苏联的留学生,是蒋经国的同学。后长期担任国民党的监察委员,也是一位高官了。

刘广宁刚考进译制厂不久,大家就知道她祖父很不一般。但是她不张扬,不挑剔,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娇小姐的习气,只有一种端庄气质。我们和美影厂合办的食堂,菜的味道也就一般水平吧,她却吃得非常开心,说居然一个人可以吃一盘菜,从来没吃过这么多菜。她们家是个大家庭,祖父母、父母、一大帮弟弟妹妹,一盘菜轮不上她吃两口。所以她在厂里,能一个人吃一整盘菜,就感到很满意了。可见,她的祖母——曾经的公使夫人,持家有多么节俭。最近,跟她谈起这事,她告诉我:“我奶奶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是小脚,却能在高跟鞋里塞了棉花跳探戈。一场舞跳下来回到家,脚上流的血把袜子都粘住了。她虽出生于官宦人家,却没念过几天书,但她聪明好学,不仅在‘文革’后给文史馆写过好多文章,还会说法语。她不想让孩子们听到的话,就和我爷爷用法语说。”她奶奶自幼生活在北京,小刘是她奶奶带大的,因此也会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

不知是否受了奶奶的影响,小刘也是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直到今天,她已年届古稀,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工作,收入不菲,她自己有高级职称,工资也不低,可她出门总是尽可能乘公交,极少喊出租。她觉得既有公交可坐,再坐出租就是浪费。但是她却绝不肯无功受禄。有一次,她收到一笔稿费,搞不清是哪里寄来的。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我说:“寄给你的你就收下吧。想退也没处退呀。一般来说,不会寄错。”为这事她不安了好久。而她就是这么个一板一眼的人。不管是什么单位,电台、电视台也好,里弄居委会也好,凡请她做节目,她都要认真准备,就和当年配音一样,绝不肯马虎。

曹雷的父亲长居港澳,每次回内地,她母亲都会被请去陪同。当时只知道她父亲在香港做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曹聚仁在澳门逝世,曹雷陪同她母亲去奔丧,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猜不出曹雷家是什么路道。直到“四人帮”倒台后很久,才真相大白。

我曾多次去过曹雷家,见过曹雷母亲。有人问我:“曹雷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她非常普通,像个退休教师,丝毫看不出她有什么特殊经历。现在,曹聚仁的很多著作得以重新出版了。整理父亲的遗作,成了曹雷近年一件重要的工作。

曹雷和小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活非常简朴。也许因为曹雷比小刘能干,所以有过之而无不及。上世纪80年代,我们大热天在家里穿的方领衫,曹雷都不肯花钱去买现成的,而是到卖布头的小摊上,买两块碎布,自己缝制。我们录音时,常常要吃盒饭,女的一般都吃不了,也就当垃圾丢了。可曹雷总是会把剩的半盒饭带回去,说明天早晨可以煮成泡饭。还有一点是我和她共同的,那就是喜欢买“处理商品”。比如,天快热时买冬天穿的衣服,或秋凉时买夏天的衣服。因为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买衣服,并不在乎款式是否新潮。我曾花19元买了一件细条灯芯绒的长裤,花29元买了一件黑色高领绒线衫。这就是我穿着上央视“艺术人生”的礼服。我们不单自己不愿花高价买名牌,有一次还数落狄菲菲:“干吗要穿名牌?应该相信你自身有足够的魅力,用不着靠名牌来撑市面。”这既是玩笑,也是真心话。因为流行款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尽管有些名牌穿在菲菲身上还是蛮漂亮的。

有一次,大家闲聊,刘广宁说起她小时候,电影明星胡蝶到她们家作客,还抱过她。曹雷接着说:“我小时候,蒋经国来我家,也抱过我。”这话,要是给不了解的人听见,还真以为是瞎吹乱侃呢。

三人中最不像名门闺秀的就是潘我源了。她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可能她母亲也没空管她,随她去疯玩、疯闹,小小年纪她就学会了抽烟。1948年,她竟然背着母亲,跟电影演员夏天去了解放区,参加了文工团。但是她也没有正经演过戏。1949年,她随解放军回到上海,进了上影厂。当年她19岁。为人大大咧咧,笑起来不管不顾,嘴里还总叼根香烟。既不像个大家闺秀,更不像来自解放区的老干部。因此她有很多外号。我们管她叫“鸭子”,因为她笑起来嘎嘎地像鸭子叫,走路又撅个屁股。而陈叙一老厂长则管她叫“妖婆”,因为她无所不能,又无所不敢。可她聪明能干,是一个对口型的好手,又准又快,还常常能帮助导演、翻译想出些好词。因此导演都喜欢找她对口型。

当年,崔嵬拍电影《天山的红花》,因为是维吾尔族演员演的,所以到我们厂来做后期配音。也是小潘帮他对口型,把台词改成普通话。崔嵬曾拍过《青春之歌》,是一位有成就的大导演。我们都很尊敬他,对他很客气。可在潘我源眼里,谁都是她哥们儿。拍崔嵬肩膀,抽他的香烟,还指挥他该怎样安排配音演员班子。我看,崔嵬也服了她了。

改革开放以后,小潘和母亲取得了联系,去了台湾,终于在母亲的晚年尽到了一份孝心。现在她母亲已经过世,她又回到了上海,和老姐妹们团聚了。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