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美容 > 唐代大诗人高适与他的咏淇诗

唐代大诗人高适与他的咏淇诗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7 10:01   浏览 N 次  

朝临淇水岸 更沽淇上酒

唐代大诗人高适与他的咏淇诗

王俊智

淇河是鹤壁的母亲河,文化河。源远流长的淇河,自新石器时代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鹤壁数千年的文明。三千年前的淇河文明,曾领先于世界,出现了极度的辉煌。大唐时期,再次大批涌现咏颂淇河的诗文。近五万首《全唐诗》中的咏淇诗,又使淇河的威望影响波及潼关内外,大江南北,成为远近驰名的胜地。在文学史中,占有显赫位置的边塞诗派代表的大诗人高适,便是唐代众多的咏淇诗人之一。

一、高适其人

高适(公元702?—765年),字达夫,渤海蓨(音tiao,今河北省景县南)人,性格不拓,不拘小节,曾经随军到东北塞外征过契丹,有亲身的边塞生活体验。他早期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固定职业,“以求乞自给”(见《旧唐书》本传,意思是靠向别人求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隐居博徒”,长期在梁(今开封)、宋(今商丘)、卫(今鹤壁一带)漫游,过着落拓潦倒的生活。

天宝初年,高适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还是一个过着流浪生活的布衣。当时,李邕在北海(今山东益都)作刺史,负天下盛名,李白、杜甫、高适都去拜见,成为朋友。高适这时已是有名的诗人,得张九皋的推举,中“有道科”。蹉跎半生才获得这个仕进的机会,高适的心情是十分兴奋的,他冒着炎热的伏天,十天就赶到了长安,但是他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封丘县尉这样一个卑小的官职。

县尉本是统治阶级直接凌辱欺压人民的工具,也是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受的职务,高适对此感到十分痛苦,不久便放弃了县尉这个难堪的职位,投奔哥舒翰幕下,被河西节度使歌舒翰任为记室参军,执掌书记职,后进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安禄山叛乱时,歌舒翰在潼关打了败仗。唐玄宗自长安出走,高适奔赴行在,间道赶上,见唐玄宗于河池,详陈潼关失败的内幕,被任为侍御史,擢升谏仪大夫,节度淮南。后又左授太子詹事,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进升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史。

安史之乱后,高适反对唐玄宗分封诸王,对唐肃宗李亨的王位巩固是有利的,得到李亨的称赞。他替唐王朝做了一些事情,因而官职累进,召为刑部侍郎,最后官至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二、高适与淇河

高适年轻时,长期漫游鹤壁淇河,并自称“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荧”。他前半生贫困潦倒,身心疲惫,求仕未果,当他来到淇河岸边时,被桑林郁郁绿竹猗猗的淇河风光所吸引,结庐河边,过起了“混迹渔樵”的生活。诗人在《淇上别刘少府子英》一诗中写道: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沈。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诗的开头说,我近来住在淇河之滨,周围萧条冷落,唯有空荡荡的树林。这段时间不是农忙耕种的时候,悠闲懒散多么自在。诗人接着说,只有刘少府子英君与我相知,驱马前来找我交谈。千里之遥,一下手拉手,十年友谊苦心可共。追求礼仪仁爱,互相交流,个中道理体会有所得,心中欢喜,犹如喝了甘甜的汁液。安逸乃天生自然放任,微薄的才华敢应陆沈。飘然而去回故乡,不要问离去的原因了。接着,诗人又说,向南走去,登上开往黎阳的渡船,原野景色迷茫,天气阴云密布十分寒冷。原野间桑林郁郁,风起了,桑叶飒飒,高高的大山下,流动着深深的淇河水。作者最后说道,漫漫旅途有尽头,远别时,二人双目相对越加伤悲。

在这首诗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高适一是交代了自己“闲散”时住在淇河之滨,二是离开时是“南登黎阳渡”。在《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中,诗人还曾感慨回忆自己“封卫多漂泊”,在《答侯少府》中说“如何燕赵陲”,在《酬陆少府》中说自己“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鹤壁古时曾属卫,也曾属燕赵。诗人高适诗中所言便是自己漂泊现今鹤壁淇河之说。

三、高适的淇河悯农诗

高适漫游鹤壁淇河,结庐“住淇上”,与劳动人民有较多的接触(李颀在赠诗中称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沽亦与群,不问君是谁?”),因此,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深感劳动人民“赋税如山崖”(《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并在诗里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作以抨击和揭露。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之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苦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这首诗前四句是作者自叙,后六句转述农民诉苦的话,可以看出农民在旱灾和重税压迫下的贫困生活景象。但是作者感慨自己“尚有献芹意,无由见明主”,他只有徒唤奈何。

诗人在诗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大旱无收,园蔬苦寥落的同情,对旱灾之年仍交租税的不合理社会现象,也作了无情揭露和抨击。这首诗是高适“惆怅悯田家”(《苦两寄房四昆季》)在淇河的悯农诗代表作。

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郭少府微》一诗中,同样表现出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和关怀: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芜,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逸氯抱謇谔。隐轸经济县,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落。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

诗人在诗里说的“永愿拯刍荛” ,就是说,诗人永远愿意拯救劳动者,“孰云干鼎镬”就是说,诗人即使受酷刑也不怕。

四、高适的淇河田园风光山水诗

高适的淇河田园风光山水诗写得很美,如《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河,征途背原隰,萧萧前村口,唯见转篷人,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诗中“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两句,写得有诗意。还有《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的“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两句,写出了淇河风光,又寓有一定的含义,还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地情感。另外,在《淇上别刘少府子英》一诗中,“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两句也描写出了淇河两岸的景致。

诗人高适《自淇徙黄河途中作》共有十三首,其中描写淇河大自然秀美风光的诗句很多,如“去帆带落日,片路随长山”,“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之一);“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处。尔汉乐固知,胡为不轻举”(之二);“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之四);“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山。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之五);“惆怅落日前,飘摇远帆处。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之六);“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之七);“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古堰对河懦,长林出淇口”(之八);“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之十);“孟夏桑叶肥,浓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之十一);“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之十二);“漫漫望去沙,萧条听风水”(之十三)”。

在《送蔡十二之海上时在卫中》一诗里,诗人描写淇河“河流冰处尽,海路雪中寒”两句,特别富有韵味,在《送魏八》中,诗人“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写得妙极了。在《淇水送韦司仓往滑台》中,诗人再一次写到了淇水,“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诗人在淇河之滨“混迹渔樵”时,还描写了野居生活和闲适恬淡的心情,如《淇上别业》: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野居时间长了,再“世情远”,再“聊自然”的人也能生出心事来,如诗人的《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封卫多漂泊”(《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的诗人,在“住淇上”期间,“垂钓长河里”(《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之十三),“种瓜漆园里,凿井庐门边”(《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对淇河有深厚的感情,在离开淇河多年后,还依依怀念“住淇上”这段美好的时光,如《酬卫八雪中见寄》:

“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旧宅带流水,平田临古村。雪中望来信,醉里开衡门,果得希代宝,缄之那可论。”

淇河文化源远流长。唐代著名大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高适,以其绝妙的才思,美轮美奂的诗文,为淇河文化的辉煌,注入了光彩的一笔,谱写了美妙的篇章。在大兴旅游业的二十一世纪,相信不远的将来,淇河之滨一定会开辟一代宗师的故居草庐及淇诗碑林,让后人瞻仰观光。

(该文荣获国家优秀论文成果评比一等奖)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