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美容 > 老外不懂中国咋这么有钱(转)

老外不懂中国咋这么有钱(转)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1 05:14   浏览 N 次  
有一个法国的朋友(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和法国人交谈的时候,法国人问她,你们中国这个地方真奇怪,房子比我们这里贵(当时所在地为法国里尔),汽车也比我们这里贵,可收入却只有我们这里的四分之一。我朋友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时候,我回答说,我们国家正享受着这种奇怪呢。

以我生活的上海为例,记得在80年代末的时候,家庭里拥有一台彩电那绝对是超级露脸的事情。那时候的18英寸19英寸彩电是要凭票买的,有些厂家要凭献血的证明才能拥有一张彩电票。姑娘要嫁人,结婚的男方家如果没有一台18英寸甚至29英寸彩电的话,恐怕就没法和“邻居打招呼了”,甚至,女方以是否有彩电作为是否出嫁给男方的标准。当时18英寸彩电的价格差不多是2000元钱,如果“有路子”搞到彩电票的话,那彩电的价格就是2000元钱,但如果没路子的话,只好到“黄牛”那里去买彩电票了,当时的彩电票大概也是2000元左右一张,而且无论“金星”“飞跃”甚至“熊猫”都无所谓,关键是只要叫彩电就行。这和现在楼盘无论品牌,都卖差不多的价格(因为都叫房子)的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当时我们的工资是多少呢: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统计手段,但可以肯定地是,上海的平均收入也就在130元左右,也就是说,买一台彩电,要花去至少1年半的收入。而且,当时的感觉,绝大部分上海人家里都有18英寸以上的彩电,这一点,恐怕法国人是永远想不通的。到了90年代初,又风行起了“松下”的29英寸画王,于是几乎家家都换成了29英寸的电视机,那时候,29英寸的至少要5000元以上,而且不论品牌,价格上只有国产和进口之分。当时,感觉如果家里还是18英寸的电视机,那是绝对不好意思让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的。而当时的工资不过是200元左右。

更有甚者,当时家里还要具备录像机(最好是松下的,JVC的,日立的),和170立升以上的电冰箱,这些都是街头巷尾邻里们互相讨论或互相炫耀的大件儿。而当时的录像机的价格是4000元左右,冰箱也要2000元左右。有的时候你都在想,人们哪来的那么多钱?特别是结婚的小夫妻俩。于是,上海这个地方,结婚父母给多少钱变成了生活质量高低互相攀比的标准。新婚的男女宁愿结婚后吃几年的“咸菜萝卜干”也要把这些大件给置办齐了,否则因此不结婚的女性大有人在。

当时有一种服装品牌叫“梦得娇”,这种品牌的衣服现在已经几乎沦落为地摊货了,可当时的一件“梦得娇”的T恤要卖到1300元以上,相当于1年的工资收入。每个穿着“梦得娇”T恤的不管是生活在那个层次的都觉得自己立马就变成了人上人。关键是,市场告诉你,这种“梦得娇”T恤是原装意大利产的。可是后来我到了广东,他们说,早在80年代末,那里的厂家就已经在大量生产这种品牌的T恤卖给内地了。

这些畸形消费,如果从绝对的购买力上来看,完全可以用“看不懂”来形容,但不管你是否看不懂,市场确实做到了,电视机供不应求,进口的录像机排长队买,冰箱也要凭票,这一切当然可以用物质不够丰富来解释,但如果用当时的居民购买力来计算的话,这里面那一样东西都是天价,但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明显超过我们购买力的东西去趋之若鹜?

中国人或者说华人要面子的思维方式也许是我们畸形消费的源泉。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两个词汇,一个是“株连九族”,也就是说,如果在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一个人犯了大事,结果,所有的亲戚都要遭殃,于是,这些亲戚朋友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让自己的族群中的任何一个人出事。另一个成语就是“光宗耀祖”,在自己的亲戚朋友中,只要有一个人混出个人样来,那么,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争光。于是,在亲戚朋友中混得好是得到大家尊重的标准。那如何表现出混得好,在突然来到的改革开放的金钱社会中,只有拥有了那些流行的奢侈品才能代表着自己混得好,才能在族群中得到尊重。所以,当时人们可以超出自己的购买力购买彩电录像机电冰箱,现在,超出自己个购买力购买天价的房产也不奇怪。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分析房产的购买力的时候,怎么也想不通房价为何能炒到那么高还有人在买,还有能力在买,也许我们会发现,如果房价再涨50%,可能照样有人在买,而且,买的人还不见得是炒房的。

尽管如此,彩电也好,录像机也好,“梦得娇”也好,这些畸形的消费付出的代价是有限的,就算是父母支持或短期负债,我们也是暂时的,少量的。但因为房地产有了贷款的机制,我们这一阶段的畸形消费将要付出的代价会影响到几十年以后,房地产的畸形消费的后果恐怕只有几十年以后留给后人来评说了。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