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美容 > 网络书法的审美范式及其前瞻

网络书法的审美范式及其前瞻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7 10:32   浏览 N 次  

作者:周维军 来源:拙风文化网

伴随着报刊书法的蓬勃发展,网络书法近年成为引人注目的书法景观。书法网页正一天天挤占着报刊纸页,宣纸与毛笔正一点点让位于鼠标与键盘,传统书法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裂变:从读纸向读屏过渡,从被动阅读转向在线交互,从精英言论回归民间话语,从宏大叙事逆转为自娱娱人,等等。因此,对近年网络书法的发展作回顾性省思与探讨性前瞻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网络书法的审美范式及其和谐发展作扼要探索。

一、网络书法的审美范式

网络书法在诸如方便快捷、信息繁多、在线交互、省钱省力、众声喧哗等表面特征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的审美范式,这主要是:书法精神的裂变,书法审美的危机,书法文本的整容,书法道义的迷失等。

书法精神的裂变。“中国书法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哲学、美学精神紧密联系,它通过书法构成的各个层面、环节的艺术要求体现出来”(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而网络书法的精神裂变主要表现为:由传统书法士大夫的“向内”即“慎独”(参考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观点)转向“向外”,即各种公开表现。在书法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否为专业书法家,因为大多数网民为“三无”(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公民,没有人注意文人气息的孤芳自赏,一切以点击率和回复率为标准。传统书法精神所蕴涵的哲学思想,诸如儒家的“中和之美”(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道家的“自然萧散”(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佛教禅宗的“渐修、顿悟,得意忘象”(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等均被书法网络的众声喧哗掩盖。如果说,传统书法精神的内核是“自娱”,那么在网络书法中,其内核已经由“自娱”转变为“娱人”或二者兼有。一句话,网络书法用最“无我”的方式实现了最“真我”的表达和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创作的精致与深刻却是淡出的。不容置疑,书法网络只是网络的一个平台,网友必须兼具书法与网络的双重修养才能得心应手。

书法审美的危机。何谓书法审美?怎样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标准是什么?如何辨别某一书法理论命题的真与假、深刻与肤浅?诸如这些问题,在传统书法阵营中是比较实在的,有具体鉴赏标准可依靠的,而且主要以权威话语方式论断。然而,在书法网络中,却出现了上述审美向度的危机。尽管我们不回避各大书法网站均有“艺术顾问”或“名家在线”等,网络上还不乏真正的书坛高手,他们对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的修养相当可观,在网络上已经很有名气。不过,仍然无可否认的是,网友层次的确是千差万别的。仅以书法本身的修养而言,对同一件作品的品评,对同一理论的探讨,有时竟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误差”要比报刊书法大得多,也快得多。一件很糟糕的书法作品发帖后,如果给同样书法不通的人看了,只能会一个劲地叫好;而遇到并不真正关心的网友,即使看出了该作的破绽,仍然以无所谓的态度发帖叫“好”。这时,那个被“忽悠”的发帖者如果“沾沾自喜”就大错特错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书法水平很高的人,在网络发表一件水平很高的作品,而且是曲高和寡的书体如甲骨、金文、章草、楚篆等,他不幸遇到一个对书法审美肤浅的网友,面对这件他看不懂的作品评价为“不好”时,他就该闷闷不乐而“闭门思过”吗?对于书法理论同样如此。一个有深度思考的话题,比如与传统“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反,你发帖认为“楷书是行书的慢写”,这样完全相反的命题,是很容易招致书法理论修养肤浅之人的本能反对的。比如,直至今天,无论在报刊还是网络上,对“书法必以唐楷为基础”深信不疑者仍大有人在。笔者以为,网络容易获得回应、关注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一表征下却隐藏着书法审美的危机。我们的担心就在于:无论书法创作还是书法理论,书法网络的平民话语圈体正导致书法审美规范的缺失或畸形。以丑为美,以点击率、回复率高为好取代了传统的审美标准。书法创作或书法理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耐心地坐稳冷板凳。很多网友急于寻找网络的认同,在短期内频繁发表书法作品以求“进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一些有深度的理论思考仅仅因为发在网络上,挨了“板砖”就停止思考是更可悲的。因为思维并非总是直线进行的,比如对“心理诗学与书法审美”这一课题的探讨,也许它本身大而无边或华而不实,无多大探究价值,然而当课题展开以后,忽然发现“遗民心理与书法审美”或“贰臣心理与书法审美”这一子课题很有新意,就此深入下去,说不定会柳暗花明的。可惜的是,由于在书法网络的急于发表和仓促回复,“心理诗学与书法审美”的主课题在挨了批评后就夭折了。这种情况,至少在报刊书法中是很少出现的。

书法文本的整容。与报刊书法的印刷文本不同,网络书法文本可谓千变万化。可以说,相对于报刊书法的黑白(彩色总体较少)、缩小乃至失真图片而言,网络书法图片是原色、局部原大、原生态的。从书写一幅作品到用手机或相机拍照上传到网络发表,也许不超过半个小时。并且发表在网络的作品可以经过电脑技术的处理以增加明暗对比、清晰度等,还可以放大或缩小,下载并保存。有人说,除了看原作外,第二好的是看网络照片,第三是看报刊作品集激光排印的彩色照片。这颇有见地。与报刊书法相同的是,网络书法发表的篆刻作品是与原大基本一致的,更逼真。同样,网络书法发表的理论文章可以设置字体颜色、改变字号、超链接、音乐盒,插入图片等。总之,在书法网络上,书法正经历着一场文本的整容革命。当然,这种书法文本也存在着致命缺陷:容易被复制或因网络故障而丢失。

书法道义的缺失。如果说,笔者前文说的“宏大叙事”是对传统书法“书以载道”的另一概括的话,那么,网络书法的“自娱”或“娱人”就是一个书法道义缺失的具体表征之一。传统书法的“载道”观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技术性的准备(如文字的日趋完善,工具的日趋进步等)与思想的准备同步而进”到“儒家的人格主义,文教思想开启以学书为内养、修身手段的先声”;由道家“从道的观念出发来构建‘法’的体系”到法家要求书法有助“治”,“以书写工善而为宦”;由佛家的“以书达玄道”直至文人表现个人精神的“尚意”(参考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主要观点,提炼之)。我们可以寻找出一个清晰的“书以载道”的脉络。在这“道”中,传统哲学精神、民族审美情趣、国人艺术观念都得以彰显,书法不再是“雕虫小技”而一跃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姜寿田等先生观点),书法也由此厚重起来。不幸的是,工具理性在“后现代”、“全球化”、“数字化”等中遭遇了“滑铁卢”,体现在书法网络上则尤为明显。网络书法是回避承担道义责任的,其根本书法精神就是“自娱”或者“娱人”。所谓“自娱”,主要是说众多书法网民尽管发帖频繁却未得到真正的关注或者说缺乏具有较高审美眼光的批评与赞赏。在书法网络上,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现象:读帖子只读题目。因为每个帖子都需要鼠标点击一下标题才能展开文本,所以对于不感兴趣的标题人们是不会看的,这与报刊书法的一目了然之“被动式”阅读有着本质不同。换句话说,发了一个帖子而没有人打开或者即使打开也没有人回复,只能属于“自娱”。当与“自娱”命运相反的帖子热闹起来,点击频繁,回复多多以后,这种帖子就不再是“自娱”而是“娱人”了。诚然,表面上看,这个“娱人”的帖子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赢得了更多的褒贬,但透过这种在线交互性的“广场诗学”表面,我们发现,书法的道义是被解构的,书法的韵味是被祛魅的,“参与”就是审美,“参与”就是体验。书法作品、书法观点本身有无价值是被忽略不计的,众多网民在乎的只是那虚幻的在线感觉而已。

二、构建和谐的网络书法生态空间。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欣赏而不是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网络书法,并由此提出一个构建和谐的网络书法生态空间思路,那么,由此生发的对网络书法的前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网络书法你会发现,首先,发表的容易刺激了书法创作或书法思考的活跃。从前受报刊编辑或展赛评委决定去留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我们以周报和月刊为例,通常每人每年至多有一两次发表书法作品或书法文章的机会(特约专家、专栏连载不算)。而在书法网络则几乎没有数量的限制(上传图片的日限制量为50幅到100幅),可以说,发表的速度是远远超过创作速度的,这正与报刊媒体相反。也许,网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成为新一轮书法热的圣地。

其次,发表的容易也保留了可贵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与当今书坛流行的“性灵书法”有些类似。不可否认,传统报刊或书法展赛的编辑评委眼光对作者的创作方向有一定导向影响,一个时刻考虑报刊或展赛审美趣味与思想倾向的作者,个性无疑是受到束缚的。而网络书法差不多是可以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所欲为”的。只要发表的原初愿望达成了,与世界交流的被关注目的达到了就行。由此,与充满贵族意识和精英文化的报刊书法相比,网络书法复活了“草根”灵魂和大众文化,为书法的原生态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前我们从汉简、残纸、墓志之类书法载体找到的“民间书法”或“俗书”,或许今后只能从书法网络看个“快照”了。

最后,令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有浓厚民族情怀之人欣慰的是,在褒贬不一的网络江湖中,毕竟或说居然还有书法这一处精神家园。换句话说,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后喻式”特点(越往后越年轻一代人,电脑技术愈熟练,对网络也易于产生亲和力,最终他们会把上网和读屏当作吃饭穿衣一样自然)的狂飙突进,我们应该为现在的和将来的更多年轻网民能在百忙的网络中对书法投来一瞥略表感恩。
针对上述三个最主要的网络书法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对构建和谐的网络书法生态空间就有了如下思路。

首先是增设更多的网络顾问或专题版主,严格把关发帖的质量。网络书法的发表容易带来的最可怕之处是好的书法作品或理论观点被埋没在大量的粗劣平庸帖子中。当前各个书法网站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理团队建设明显不足。顾问的职责不是打击帖子,版主的职能也不是限制发帖,管理者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保障优质的个性的帖子有更多的点击率,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重塑网络书法的审美标准。

其次是如何引导网络的“个性书法”为当代及以后的书坛发展献力献策。书法网络是真实的,民间的,个性的,处处闪耀着灵动的火花。由此,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了网络专刊或者到网络书法中寻找书法作品、观点,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伴随着各类电子网络期刊的发展,建设更多的书法网刊也势在必行。没有精英就没有大众,在书法网络上,由精品网络和精品网刊引领与庇护真实的个性的书法大众,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头戏。

最后,也是更多有识之士担心的,相对今天书法报刊众多、印刷碑帖泛滥、网络书法红火的大环境而言,大多数书法人是“眼高手低”的。因此,如果未来十年二十年后周旋于书法网络的书法人连最基本的执笔写字能力都已经丧失殆尽,而无限制满足于书法网络上保存、复制的大量书法图片、文章、信息的浏览,那将是中国书法在网络上走入末路之时,因为离开了具体的书写,书法在网络上不过成了与电影、动漫、音乐等大众娱乐没有多大区别的一分子而已,相信没有谁会愿意看到这一点。如果不幸遭遇这一天的到来,笔者将第一个砸烂电脑。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