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卫浴洁具 >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6 07:48   浏览 N 次  
钱塘江口,汹涌的海潮,自古就有天下奇观之称。每当大潮涌来时,由远望去,水天相接之处,似有一条白练横卧江面,接着就可听到一阵阵隆隆的轰响声,象闷雷似地滚过来。当潮头临近时,只见江水猛涨,巨浪汹涌,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这时,潮声震天动地,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大有“翻江倒海山为摧”之势。其最大的潮差高达8. 米,景象之壮观,只有91巴西亚马孙河的涌潮可与之媲美。
钱江观潮之风,历史上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捡阅水师,遂把此日定为观潮节,后各朝相沿成习,至今仍为胜事。南宋时观潮之风最盛,杭城市民从八月十一日开始一直要闹到甘日,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那时,江十一带豪门贵戚搭起的彩棚看台,绵延二、三十里,从庙子头到六和塔,家家楼屋坐满了看潮人。先是水师操练,烟炮横飞,等到炮息烟收,战舰隐藏得无影无踪时,银线一络,潮水已从远处奔腾而来。这时,郡守依照惯例,要祭拜“潮神”。接着,几百名披发文身的善泅者跃入江中,向着汹涌澎湃的潮头奋力游去。这些好汉有的手举大幅彩旗、有的撑着红绿小伞,也有踏滚木或玩水傀儡戏的,一个个翻涛踏浪,各显神通。这就是屹立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
“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古人对钱江潮这一大自然奇观迷惑不解,就把它看作是潮神的威力。传说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夫妇被押往吴国,作了三年人质,受尽凌辱和折磨。后来勾践获释返回越国,立志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吴国大夫伍子胥屡谏吴王警惕,吴王不听,反而赐剑要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留下遗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挂在国都南门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听了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草包裹起来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传说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并传他死后成了潮神,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
其实,大潮的形成,是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尤其是春分和秋分,三个星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天体引潮力特别强,月亮虽比太阳小,但距离地球近,对海水的吸引力比太阳还大。而八月中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正在椭圆的短轴上,这时太阳和月亮离地球最近,所以引潮力最大,故形成大潮。
钱江潮的形成,还由于钱塘江口独特的地理条件。杭州湾外宽内窄,口大身狭,呈喇叭形,海湾口南北相距100公里,而至海宁盐官附近,江宽骤缩至2. 公里。于是,潮波能量集中,江潮迅速抬高,流速加大,再加上69河口有大拦门沙坝。当海潮来时,先受狭窄江口的约束,又遇突然上升的河床的阻拦和急骤变窄的江道的钳制。前浪受阻,后浪又起,潮水涌积,夺路叠进,奔至海宁,酿成高峰。五十年代的一次大潮,在海宁镇海塔附近,潮水冲上高出江面8米的海塘上,竟把3千多斤重的“镇海铁牛”冲出十多米。
由于钱塘江改道,观潮胜地也随之变迁,从明代起至今,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所以又有“海宁潮”之称。这一带堤塘高筑,有镇海塔、海神庙、中山亭、以及相传乾隆皇帝生父陈元龙的宰相府“陈阁老宅”等名胜古迹。每年中秋节前后,常有10余万人来此观潮,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
如今钱江潮还可一潮三看。在距盐官镇以东8公里的八堡,可观看东、南两股潮头相撞的壮观景象;在盐官可看到银涛滚滚整齐奔来的一线潮;而在距盐官以西11公里处的老盐仓,由于筑有9米高、650米长直插江中的丁字坝,当潮水涌来时,潮头猛地窜上18层石阶的塘顶,浪涛壁立,冲向夭际,人称“返头潮”。在这相距20公里的地段内,潮头流速为每小时25公里,如果乘坐观潮专车与潮头赛跑,便可依次观赏到相撞潮、一线潮、返头潮的奇观,令游者饱享眼福。
需要说明的是,最大的潮往往发生在初一和月半后2——3天,这是由于受海水和海底摩擦力的影响,引潮力不能立即生效,必须经2——3天后,才得以形成最高潮。如果观潮者未赶上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也不必懊恼,每月初一至初五、月半至二十,都是大潮之日,仍可看到蔚为壮观的钱江潮。不过,请记住,唯有秋潮为最佳。

类别:地理 查看评论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