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卫浴洁具 > 轰炸机大国之重器

轰炸机大国之重器

luyued 发布于 2011-05-18 20:47   浏览 N 次  
转自武状元军事杂志的博客

大国之重器

昔日的辉煌

轰炸机的概念,诞生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当年11月1日,意大利航空队朱里奥·加沃蒂少尉驾驶一架“鸽”式单翼机,飞到艾因扎拉地区的敌军阵地上空,他创造性地投下了4枚“西佩利”式手榴弹。从天而降的手榴弹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却为轰炸机播下了第一粒种子。世界上第一种战略轰炸机,是俄国人西科斯基设计的“伊里亚·穆罗梅茨”。它于1913年底试制成功,采用双翼木结构,四台活塞发动机,机身内可挂800千克炸弹,航程540千米。该机曾上百次深入德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之后,英、德、意大利等国家相继开发出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如:“卡普罗尼”(意)、“汉德利·佩奇”(英)、“施塔肯”(德)等。据统计,在一战期间,各交战国飞机总共投下了50 000多吨炸弹,其中一多半是战略轰炸机投下的。战略轰炸机作为一种可怕的暴力工具,对于打击敌军士气,瓦解敌国民众的战争意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轰炸机的早期发展中,世界空军先驱们起到了思想指引的作用。“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意大利将军朱里奥·杜黑,强调通过轰炸机实施强大的空中进攻,夺取制空权并完成其它作战任务;英国皇家空军之父休·特伦查德,主张实施进攻性的集中战略轰炸,并亲自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美国将军威廉·米切尔认为,轰炸机对敌国心脏部位的攻击,能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达到战争目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战略轰炸机成为世界空军大国最重要的机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
在二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对战略轰炸机都十分重视,不仅装备数量庞大,性能水平也达到螺旋桨式轰炸机的颠峰。二战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战略轰炸机,如美国的B-17、B-29,英国的“兰开斯特”,苏联的图-2和德国的He-177等。战略轰炸极大地改变了战场面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英、美空军从1940年5月开始,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实施了历时5年的战略轰炸,其间,曾发动了几十次以战略轰炸机为骨干的“千机大轰炸”,使德国经济濒于崩溃,为盟军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1944年上半年,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1945年3月9日到3月19日,发动著名的“李梅火攻”。在短短10天时间里,美军B-29轰炸机投下近10 000吨燃烧弹,直到燃烧弹告罄。仅在3月9日对东京的一次轰炸中,就致使东京建筑物总数的1/4被彻底烧毁,100万人无家可归,死亡83 793人,重伤约10万人。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B-29又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伤亡。对日战略轰炸,从根本上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和战争意志。它表明,以战略轰炸机为主体的空中袭击,能够使一个国家的战争根基彻底崩溃。
在战后的50年代,战略轰炸机在各国空军,特别是美、苏空军的编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六七十年代,战略轰炸机依然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五个拥有“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国家,这足以表明战略轰炸机的地位和作用。

曾经的尴尬
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兵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有人称核武器为“绝对武器”。核武器成为冷战时期的主宰因素。在20世纪50年代,运载、投掷核武器的工具只有战略轰炸机,因此它备受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相继诞生了多种型号,如:美国的B-47“同温层喷气”、B-52“同温层堡垒”,英国的“勇士”、“火神”、“胜利者”,苏联的图-16“獾”、米亚-4“野牛”、图-95“熊”等。
1957年和1959年,苏联和美国分别研制成功洲际弹道导弹,使核武器有了新的运载、投掷工具。鉴于导弹具有飞机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有人提出了“火箭核战略理论”,认为火箭(实为导弹)是核武器的主要投射工具,未来战争只能是“火箭核战争”。持这种观点的人,东西方都有,但苏联索科洛夫斯基元帅阐述得最为系统。他在《军事战略》一书中这样写到:“未来战争必然具有火箭核战争性质,就是说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将是核武器,核武器的主要投送工具将是火箭。”他认为,“有了威力巨大的火箭核武器,将大大缩减其它武器的生产”。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十分赞同这个观点,积极推行“火箭核战略”,“要洲际导弹不要轰炸机”。这种观点在美国也曾盛极一时,其它军事大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认识背景下,各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热情迅速减退,从而影响到第二代喷气式轰炸机的发展。美国B-70,苏联M-50、T-4项目下马;刚诞生的超声速轰炸机B-58、图-22、“幻影”Ⅳ等没有得到大量装备。至今,航空界人士提起60年代下马的B-70项目还禁不住扼腕长叹。在B-70身上有许多超时代的惊人之处,其最大飞行M数达到3,可以进行2倍音速巡航,它采用了“乘波”外形设计等几十项先进技术。
到了70年代人们意识到,核武器的超常威力反而使它受到道义上、政治上的诸多制约,两个超级大国“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打击能力,使核战争一旦开打就没有赢家。即便在核时代,有限的常规战争依然是军事斗争的主要形式。随之,美国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调整为“灵活反应战略”;苏联把“火箭核战略”改变为“积极进攻战略”。轰炸机的地位又悄悄回升。于是,B-1B“枪骑兵”、图-160“海盗旗”、图-22M“逆火”等第三代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应运而生。当然,B-1B的研制并不顺利,它受到巡航导弹的影响,几起几落,先后牵涉了六位总统,差点成了“导弹打败飞机”的又一个例子。1988年,惊世骇俗的B-2隆重亮相,才标志着战略轰炸机重新回到“云中战神”的宝座上。

弹与机:奇妙的逻辑
导弹与轰炸机之争持续了40年。先是洲际弹道导弹与战略轰炸机,后来是远程巡航导弹与战略轰炸机。“导弹主义者”认为,导弹比轰炸机有更多的优势,有了“弹”,就没必要再要“机”。曾几何时,“导弹主义者”的观点略占上风。从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开始,这种争论基本归于平静,加之几场高技术战争中B-52、B-1B、B-2A的卓越表现,大国的军事界形成主流观点:要弹也要机,弹机并重,弹机并存。
甚至有这样一个奇妙的逻辑:不需要战略轰炸机是因为有了导弹,发展战略轰炸机也是因为有了导弹。远程对地导弹(含弹道和巡航两种)可以实施战略空袭,并且没有人员伤亡,这是导弹取代轰炸机的理由;空对地导弹的出现,使轰炸机能够在防区外实施战略攻击,降低了自身被击落的风险,且更加难以防范,所以要继续发展轰炸机。

尽管主流观点是要弹也要机,但“导弹主义者”仍大有人在,“以弹代机”的论调还不时冒出来。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战术层面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从系统对抗的角度评价一种武器的价值。现代作战是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作战系统是由多种武器和技术装备构成的一个整体,任何先进武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尽管导弹有许多优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弹药,而战略轰炸机是一种机动灵活的武器平台。两者结合使用、配合使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组合优势,才符合系统对抗、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
其次,从作战效果看。轰炸机比弹道导弹具有更多的任务灵活性,可以根据战场变化随时更改攻击路线和目标,空中发射地点飘忽不定。飞机空袭能够获得地地导弹望尘莫及的攻击精度,地地导弹的误差是100~300米,而激光制导炸弹却只有0~3米。轰炸机的载弹量大,毁伤单位目标的成本低,一架B-1B的载弹量相当于一枚“战斧”式导弹战斗部的近80倍。轰炸机的火力猛烈,能实施“面积轰炸”,有效地打击民心士气第三,从经济性上看。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花费固然很高(美国B-1B项目先后耗时10多年,耗资368亿美元),但轰炸机的寿命在30年以上,B-52的寿命甚至可达80年!导弹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每枚的花费比一架飞机便宜不少,但使用年限短,而保管维护费用、发射装置的费用却十分昂贵;如果不使用核弹头,只是将几百千克的炸药投送到几千千米之外,远程导弹的经济性实在是太差了。
第四,从空袭作战样式看。现代空袭作战,往往以导弹袭击作为第一攻击波次,重在打击敌方的防空系统和反击力量,接下来则以作战飞机的空中突击为主要火力。在1998年“沙漠之狐”行动中,美、英两国共发射325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战斗部总当量约15吨,而飞机投掷的弹药却达到1 500吨,两者相差100倍。可见,航空火力依然是三军打击火力的中坚,其中战略轰炸机扮演着骨干的角色。

地位与使命
武器的命运取决于它对战略环境的适应程度,武器的地位是由所在国家的军事战略决定的。目前世界上拥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在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只有6种型号:B-52、B-1B、B-2A、图-95、图-160和图-22M。美、俄两国之所以发展战略轰炸机,主要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战略轰炸机是维护大国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没有武器能够替代它。其战略地位可以用三句话描述:军事威慑的重要手段;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条件;进行战略空袭的重要工具。
2002年,布什政府提出“新三位一体”战略构想。其含义是,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由进攻性打击系统(核与非核)、防御系统(主动与被动),以及灵活反应基础设施等三大部分组成,并通过指挥、控制、情报和规划系统将三者联系起来。战略轰炸机是“进攻性打击系统”和“主动防御系统”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军战略轰炸机的使命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适应地区性冲突的需要,轰炸机远程能力和载重量大的特点,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冲突地区,并影响危机的发展方向;二是适应核威慑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轰炸机携带空射巡航导弹和大量精确制导弹药,使其成为多种高技术武器的发射平台;三是适应国家利益遍布全球的需要,美军提出了“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战略构想,战略轰炸机是担负“全球使命”的最理想手段;四是适应国内部署与“前沿存在”相结合战略的需要;五是适应远程快速投送火力的需要。

现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全球到达,全球作战。除图-22M外,其它几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航程都在11 000千米以上,如果进行空中加油,能够进行全球作战。第二,突防手段多,有较高的战场生存力。B-2A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现代防空体系对其无可奈何。B-1B、B-2A、图-160都具备隐身突防、高空超音速突防和低空高亚音速突防的能力,战场生存力很强。第三,既可进行精确突击,又能进行面积轰炸,“精确突击”重在结构性破坏,“面积轰炸”重在打击民心士气。第四,功能多样,使用灵活。现代战略轰炸机正朝着多功能飞行平台的方向发展,能够执行多种战略或战术任务,并且具有导弹武器无法相比的使用灵活性。

大国之器,大国之气派
怎样才算是一个政治大国?条件很多,但具备相当的战略威慑力是必不可少的。2000年底,俄罗斯的几架图-95MC轰炸机飞到西伯利亚进行冬训,其中两架部署在靠近白令海峡的一个基地里。此举立即引起美国和加拿大的强烈反应,他们紧急调集了一批F-15C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视,并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年老体衰的图-95的一次例行训练,居然搅得个鸡飞狗跳,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威慑力!
一个国家是否发展战略轰炸机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国家的军事战略。一流大国“一定需要”,二流大国“最好拥有”。第二,国家的经济能力。B-2的研制费用超过了400亿美元,非大国莫能“玩”焉。第三,国家的科研、生产水平。战略轰炸机是科技能力与工业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是众多高新技术的集成,每架飞机的零部件超过了600万件。因此,研制、生产、装备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不仅是政治大国,而且是经济大国、科技大国。
在信息化战争中,空中战场已具有决定性战场的性质,战略空袭甚至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空袭竟占了38天。战略轰炸机由于火力强大、攻击精度高、战场使用灵活,有着其它空袭武器不可比拟的作战效益和突击效果,一架图-160的载弹量相当于5架苏-30或20架强-5,一次突击可以摧毁20个战略目标。战略轰炸机与空射巡航导弹的结合,是体现“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最高境界。战略轰炸机,是现代空袭作战的中坚力量,也是无法替代的力量。
关于“要弹不要机”的老调,没必要再评说什么了。试想,连朝鲜、伊拉克都能搞出个“大浦洞”、“侯赛因”了,导弹武器还算尖端武器吗?也不要再说TMD、NMD如何不成熟,如何不可靠。按照武器的辩证法,导弹终将有其“克星”,何况强激光武器、动能武器已经接近实用化,“反导”系统发挥作用的时间已为期不远。届时,单一的导弹反击战略在选择上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坚持弹机并重、弹机并存,才能够赢得战略主动。
遥望未来,“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空间优势,是未来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太空正在成为一个战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将是太空作战的有力手段,而这些武器需要空中发射平台,这种平台必须能够满足武器的体积、重量、能源要求。轰炸机的庞大身躯和快速机动的能力,最适合成为空间武器的发射平台。当然,那时的轰炸机应该叫做“战略攻击飞机”。
我们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崛起。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需要大国的战略思维。要像关注航空母舰一样关注战略轰炸机,因为它是大国之重器,能够体现大国的气派和意志。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