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卫浴洁具 > 37万言与“狼”对话

37万言与“狼”对话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3 16:42   浏览 N 次  

路生长篇小说《怀念羊》将与读者见面

晚报记者 赵武明

本报讯 由本报总编辑银鑫作序,我省青年作家、本报编辑路生历时8年创作完成37万字的长篇小说《怀念羊》,日前已脱稿并已交付出版社,预计不久将与读者见面。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狼羊对话提出了人生路上我们需要具备的不仅是狼性,而是“狼性羊心”。据悉,为了让读者先睹为快,本报将于近日连载该书的节选部分。

讲述家族百年历史

《怀念羊》讲述了一个据说有少数民族血统家族近百年的历史。成功塑造了路在贵、白如云、张一梅等一个个非常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结构巧妙,悬念重重,高潮迭起。作者通过这个家族中三代军人的传奇经历,以真诚的笔调与朴素的情怀对于小说人物命运进行了展示与揭露,进而完成了人类对土地、对家园、对社会、对自然的伟大情感的理性诠释。作者说,他其实讲了一个杀羊的故事。故事里的白如云是他的奶奶,一个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故事里的路在贵是他尕爷,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在写完了这个故事后,他发现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狼性羊心”,他觉得人生在世官当得再大也得退休、钱挣得再多也带不到坟墓里去,只有文字是永恒的,他用文字完成了一种生命的接力。

历时8年与“狼”对话

路生说,他写这部37万字的小说大约花费了近8年的时间。为写它,作者曾去过父亲当过兵的昆仑山,也曾经在新疆广袤的戈壁里寻找过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爷爷……据说,爷爷当年所在的国民党军队就在河西一带,后来,败了,逃窜到了新疆的哈密一带,又进入戈壁,在那里死了。他还去过奶奶当年徒步6年离开的老家,在那里他找到了奶奶家里当年的一截土墙,连一个亲人也没有了……作者认为人是因为善良而高贵的。

这两年,“狼文化”的代表莫过于《狼图腾》这本书了。在《狼图腾》里他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或者说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血性,他将这血性称为“狼性”。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引起了他的思考:让人们具备“狼性”不过是一种倾向性或者是意识性的主张。而羊这个很多年前就被人类驯服了的家畜,温顺地和人类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了那么多年,人类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情感,将它视为吉祥、视为财富。路生说,羊文化并不代表软弱,它包含了奉献、牺牲、担当、爱、服务、民主、圣洁、慈爱等等。

圈内人士如此评说

《藏獒》作者、著名作家杨志军看了这部小说后说,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两种文化一直相互交融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最终交融结果是:我成不了狼,那一定是羊;下级是上级的羊,上级又是上上级的羊。这是一种被压制的畸形文化,并没有形成狼羊的对等,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人一心想做狼而不想当羊的意识,进而忘记了我们是龙的传人而非狼的传人。

本报总编辑银鑫认为,这本书之所以打动读者,是因为这本书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芒,由此折射出社会的某个层面。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捕捉或暗合自己的所做或所思。羊在我们的印象中很柔顺,但实际上羊的忠诚度缘于感恩,终于感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推崇这种精神。

我省青年作家徐兆寿说,这本小说的主题选择很好。狼代表了人的一种欲望,向恶的方向发展;羊代表一种和平,向善的方向发展。从理性来讲,我们需要的不是恶的狼性,而是善的羊性。

■ 作者简介

路生曾用名路子、土金等,1976年生,曾在军旅,现为《兰州晚报》编辑、记者。自1992年至今,在《青海湖》、《绿洲》、《飞天》、《西北军事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过中短篇小说18部,及其他文学作品共 150余万字。近年来,他几乎走遍了西部,并在《旅行家》、《大地》、《游遍天下》、《人与自然》、《丝绸之路》、《新西部》等刊物发表人文地理类文章50余万字,被称为“用身体丈量大地的歌者”。《怀念羊》系首部长篇小说。

据2006年8月7日兰州晚报A23版

欢迎登录兰州晚报网站查看此稿编辑版http://lzbs.com.cn/wb/2006-08/07/content_836769.htm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