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卫浴洁具 > 【引用】打造生态农业县 建设旌德新农村

【引用】打造生态农业县 建设旌德新农村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5 14:35   浏览 N 次  

旌德县是一个山区小的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市域经济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多种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畜牧、多经、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很快。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形成的弱质状况,使其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越来越显得后劲不足,这就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环境和农业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山区农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从旌德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把旌德未来农业的发展,认为定位在建设生态农业上符合我县的实际。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旌德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付诸实施。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所以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1、 建设生态农业是提高旌德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产业作为一个经济的概念,不可能撇开市场竞争来谈发展。要发展就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融合进一步加剧,农业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将使国内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旌德农业拿什么去应对市场的挑战?从我县农业的现状看,显然还没有十分明显的“王牌”和优势。主要问题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大路货较多,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质量档次较低。少数农产品虽具一定特色,却远未形成规模,构不成对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农业对化肥农药和自然气候的依赖度很高,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不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本身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旌德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她无法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依靠高投入优化物质技术装备、强化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环保型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打造山区农业特色。选择打生态牌,既是对山区绿色资源优势的充分尊重和利用,又顺应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提升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变成了可能。同时,生态农业把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一种“后发优势”,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旌德正在努力建设为江浙沪地区的有机食品基地和供应地、生态旅游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塑造山区县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也将大大降低未来城市建设的环境成本。

2、旌德建设生态农业条件优越,基础很好

站在怎样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农业,是决定建设成本和周期的重要因素。旌德是一个山区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我县污染企业少,绿化程度高,常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第二水质纯净,我县是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山泉四季常流,农业灌溉水多为泉水、山塘;第三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分化物为多数,砂壤、质地轻、渗透性强,有害物质分解、降解、流失快。

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日照1972小时,日照率45%,太阳能辐射总量113.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5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水、光、气、热满足了一年2-3熟;由于复杂的地形,山丘冲畈相间,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因而亚热带、暖温带生物群落兼有,即门类不少,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农业栽培作物有27科300多个品种,饲养的动物有8个科40多个品种。苎麻、甘蔗、茶叶。蚕桑、茭白、线椒、豆薯、生姜、黄牛、刺胸蛙、甲鱼等在省内外闻名遐迩,野生动植物更为繁多。

当然,生态农业并不等于原始农业。它不仅要在生产环节导入现代科技,而且还需要考虑产后的加工与销售。就象绿色食品不等于无污染的原产品一样。而从这个环节来讲,旌德仍然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在全国经济战略中又处于中部开放地带,紧联黄山,又是苏浙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有了一定的基础,医药产业、竹木产业、食品产业初具规模,前景广阔。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建设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建设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工作思路应当围绕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本地生态环境的相对优势及传统农业的精华,逐步将农业发展调整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高效益、低投入、无公害、可持续为标志的集约型、生态型、外向型农业生产体系,展现生态旌德的风采。

(一)规划指导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规划统领全程,总揽全盘。编制规划,要注重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规定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来编制各乡(镇)、村组和各行业、部门的子规划,形成上下结合、纵横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明白规划投入是件“今天投一,明朝收十”、 “明里去,暗里来”的事情,在规划编制中舍得花资金、花精力、花时间,组织专门班子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把各方面各层次尤其是高层专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切实保证规划的先进性、超前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标准、高起点与客观条件允许程度相一致。

所谓规定性,就是总体规划一旦通过专家论证,应当赋予规划的法定性,以确保执行规划过程中的连续和顺延。当然,经济规划有别于城市规划,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强调规划指导,并不等于排斥针对宏观形势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建设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和提高。

(二)效益统一原则。

生态与经济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坚持效益统一原则,就是要避开生态与经济互相制约的一面,并把它调整到互相促进上来,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当前,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建设由于国情不同,三大效益各有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对旌德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长期沿袭的资源依赖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投入水平不高,经营粗放,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自然而然地强调经济效益,这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发展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主题,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会使生态农业建设变得缺少意义。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有限度的发展,这种增长必须是可持续前提下的增长。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唯一目的,要看到在新的市场需求趋势下只有强调特色、精品、有机农产品才会形成有效供给,更何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本身就蕴含着较高的附加值。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还要重视社会效益的发挥,通过生态型效益农业对开垦效益农业的取代,把人民的发展观、消费观、生存观逐步引导到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上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产业协同原则

要坚持农业内部各产业及生态农业相关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概念。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与信息科技服务,与环境治理等产业(行业)密切相关。强调产业协同原则,就是在谋划和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就农业论农业,更不能把生态农业仅仅局限于种什么,怎么种,而是要尊重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兼顾各方,统筹考虑,共同推进,维持复合系统的整体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这是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要求,也是提升整个农业经济的需要。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是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的关系。当矛盾的两个方面出现冲突时,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既得利益服从预期利益,绝不能以造成破坏为代价来换取局部的、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必要时甚至应当敢于放弃一些既得利益。

(五)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前提下,依靠农业新技术革命,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林业要把经营思想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切实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林和商品林的布局与比重,要科学、合理。农业要抓住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机遇,大力调整粮油比重,放下担心粮荒的包袱,树立即压粮扩经、扩饲,发展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扩大经作种植,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畜牧业要抓好肉牛的发展,在稳定生猪等传统大路产品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山区草山草坡、秸杆、藤蔓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做大做强草食动物养殖业和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生态养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充分考虑和利用种养业之间的链条循环关系,致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

第二,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稻田、优化气象和病虫害测报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依法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治理 “三废”,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减少农业灾害。

第三,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相结合。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划定一些区域进行无土栽培、无农药化肥栽培和生物饲料养殖的示范,依靠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成果,提高农作物和畜牧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按照有机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笋、蕨、菌等山野菜的系列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辟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第四,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和加工企业相结合。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适度向城镇集中,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小城镇建设需要产业的支撑,通过以服务有机农业为主的加工企业向城镇聚集,既延伸了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条,也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开了渠道。此外,小城镇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随之下降,这又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五,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生态农业必须加强广大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人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思想道德修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应抓好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抓好职业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打好文化基础,职业技能基础。第二、要抓好成人业务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职业技能,法律知识,使每个劳动者拥有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教育,提高每个农业耕作者的科技水平。第四、建立有序的劳务输出市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系统。合理配置人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第五、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竞争是保证社会生产进步的关键,要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使科技人才发挥最大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由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必然促成广大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思路、市场意识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使更多的农民拥有通往生态文明时代的 “绿色技术证书”。

(六)落实三大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关键是看有无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根据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的实际,当前,最突出的是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要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现在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不想从财政掏钱来解决农业问题,任何好的良策,都只能烟消云散。生态农业的建设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拓宽支持领域。提高投入农业的比重,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资金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①技术推广、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②突出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按现代农业要求配备设施、设备,保证建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的实现;③扶持培育能带动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市场。要重点扶持带动本县农户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完善与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政策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要按照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群众投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

二是科技保障要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作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科技,要确保生态农业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十分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县要继续完善以“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民专业协会”的三农模式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站创办科技示范场的形式已经实践检验,符合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推广中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良种化工程。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生产精品的前提。我县苎麻产业的发展就因为本地苎麻品种旌德青品质好产量高而得到客商的青睐。我县的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等许多产品具有品种优势。从中可看出要把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必须开展良种化工程,首先是引进良种,这是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根据实际,我县许多名优特产是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如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花生等等,通过几百年至多年的种植养殖,已经开始退化,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提纯复壮工作,这也是良种化工程的当务之急。二是无公害化工程。全面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目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已有大米、竹笋、灵芝、茶叶等多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今后几年要结合优势产业规划,在所有优势农产品生产中推广无公害技术、生态种养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面安全。三是标准化工程。我县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茶叶、水稻无公害、苎麻标准化生产,在我省领先,是省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县,目前要做好花生、梨、李、桃、茭白、果蔗、线椒等的标准化生产。我县要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制订好优势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做好全程化监管,以基地带动产业,从而确保农业出精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三是产业化经营保障到位。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我县苎麻、蚕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但多数农业产业(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加强领导、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时,首先应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根据农业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包装、贮藏等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产品经销经纪人队伍,扩大市场领域,促进科研、科技推广部门与营销企业、加工企业的联合,使分散型农业向相对集约化农业方面发展;第二应在政策上、经济环境上给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现阶段应加大对生态养禽、肉牛、苎麻、茶叶、特色蔬菜、水果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及加工产品的投入,促进其规模的扩大,促进产业化的发展;第三应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