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厨卫 > 12070526 冯聪 期末作业(播音)

12070526 冯聪 期末作业(播音)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4 18:38   浏览 N 次  

尊敬的木斋老师,由于您认为学生的听课感受不够深刻,学生真的有些沮丧,因为学生很努力的完成老师的作业。上次学生交作业时家乡下着大雪,由于家里没有网线,学生冒着特别大的大雪去网吧把作业完成。但木斋老师可能觉得我写得还不够完整,学生特此再来很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希望老师能够满意,学生也给自己一个答卷。

一 听后感

在刚步入大二的这个学期里,我接触了一门全新的课程——木斋老师讲授的唐宋词体演进。木斋老师教学严谨,学识渊博,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我们。更为让我敬佩的是木斋老师独到的见解,对许多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深入分析和见解。

木斋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又严肃认真,为人飘逸洒脱,可谓是学者的楷模,踏实的学风使得一向浮躁的我们多了一种脚踏实地的稳重。老师对于花间词和苏轼词的许多研究深入透彻,老师所著《唐宋词流变》更是全面独到的讲述了唐宋词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和很多老师不同,木斋老师鼓励我们独立思考,经常和我们交流对学问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养成了对任何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习惯。虽然对于很多问题由于自身学识所限仍显得稚嫩,但我已敢于像木斋老师一样对于很多事情尝试探求它的本质,并愿为此去努力钻研。

因此,本学期的唐宋词体演进课一直是我的最爱,课我一直认真听讲,并总结了自己一些浅薄的见解,在此衷心的感谢木斋老师对我的教诲,今后可能很多知识上的不懂之处仍会麻烦老师,希望老师今后能够不吝赐教。

文言文

小女姓冯,名聪,年二十有余,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吾自幼喜文,挥笔泼墨,畅叙幽情,乐于文笔之间。虽无仲尼墨翟之贤,无管仲伯夷之能,无王勃曹植之才,然吾有坚毅之心,青云之志,醇厚之情,亦有敢于创新之意识,吾信终可成鸿儒之才也。

时为七月之时,序属盛夏。吾初来咋到,见四面八方之学子,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大学之时乃多事之秋也,吾等须戮力同心。众人皆怀经世之才,须出于口而躬于行,树明朝严明之风,浓厚之学术,献己之才,共建团结好学之班,岂不乐哉?

嗟乎!吾感天地之广大,岁月之蹉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物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之事变幻无穷,如缥缈之烟波,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参天地兮,得生命之规律,万事皆顺自然之理,应天地之道。望诸君亦能得己之道,顺之以理,乐福天命复奚疑?

论文

感受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木斋老师这样说过,

稼轩体的本质,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其词体意义甚小,在唐宋词体的演变史上,仅仅占有一种局部性的地位,事实上,豪放仅仅是稼轩体的外在风格展现。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假如时间能够倒流,千载之上的这夜,秋风正萧瑟,不知我是否能有幸听见那人正漫声长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千载之下,这夜,秋风亦萧瑟。当我从墨香中重新读到辛弃疾,朦胧中仿佛听到耳边传来稼轩弹铗作歌的声音,那个烟波浩渺的时代于是从悠远的时间里,渐渐走来。
天空中略显灰黯的颜色,虽然不乏精雅之处,这是公元一一六五年的大宋,南国的满目风光掩盖不了北地的烽烟袅袅。二十五岁的辛弃疾豪气正干云,从北方南归之初,高歌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狼豪劲挥间,浸满心血的《美芹十论》书成。然而,经纶济世的才能也只是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冷落,满腔热血换来英雄的徒然嗟叹。腰间长箭,匣中利剑,空惹埃蠹,历史在这里沉默,只让后人的扼腕叹息声,历经千年,犹自回荡不绝。
此后十年间,辛弃疾仅仅是担任了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及司农主簿等不关轻重的职务。在随后的仕途生涯中,他极力整顿军马,锐意改革,却孤危一身年来不为众人所容,终于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受革职处分,正当42岁壮年之时而退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转眼间,二十多年又过去了,时间已经到了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这一年的秋天,南宋朝灯火繁华处,有人峨冠锦带,醉卧舫舟,恍然不知今夕何夕;有人尘灰满面,行色匆匆,目光中不时流露忧愤之色。而在人们不曾暇顾的角落,一朵花正在寂寞地枯萎;在江西铅山隐居地,67岁的辛弃疾也于病榻之上,怀着终其毕生不曾实现的愿望,与尘世别离。却不知那夜,可曾有星从天际苍凉惆怅地划落。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愤,无力改变的悲愤便也成为辛弃疾一生的悲壮苍凉,对悲壮命运的不甘于是寄情于词,诉说心曲,便成就了词史上唯一的稼轩。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当是时,稼轩身在楼头,心却早已飞向远方的铁马冰河,飞向他一生追求的弓刀事业。或许,最能听懂辛弃疾心声的,也只有当时的北固楼。千百年过去了,北固楼满怀着辛弃疾一生的追求与思念,让后人千古凭吊。只是,再也看不到当年那个遥吟甫畅的身影,在落日楼头,于断鸿声里,来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纵然弓如霹雳马如龙,壮士雄心不改,但关山终是难越。胸中千种滋味,万般言语,酒入愁肠,也只好欲说还休。
更能消几番风雨?问春春亦憔悴。那么多年了,青春在一点一点地流逝,稼轩曾经英武年轻的面容,也被时光的刀锋雕刻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乌黑的鬓角,也让岁月的风霜打湿而泛白。朱颜转变,可清愁还是不减,眼看着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也只能邀明月与孤独的酒杯共醉,挥剑挑灯,在梦中回到旌帐连营,点兵听那号角鸣声不衰。奈何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于是便把这一腔不遇的悲愤,倾注在诗词中,去解开自己一生的梦境,让笔墨中蕴含的弓声剑影和满怀冰雪,在时光中流传千年。
不尽长江滚滚流,翻开历史的长卷,无数人的印迹早已湮灭不清,辛弃疾依然照亮汗青。在身处的时代,辛弃疾虽没有机会一遂平生之志,但在诗词的世界里,稼轩却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在这里,他是无出其右的英雄。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稼轩,顽强地把一生的使命交给了一个愿望,纵然这也造就了他一生的悲情。然而,也正因这种英雄的悲情,才成就了稼轩的历史光芒。在无尽的时间里,在永恒的记忆里,稼轩的故事依然历久弥真,永不漫漶,成为一个亘古绵延的传说,洒落红尘。

这就是学生听过木斋老师课感受到的辛弃疾,从木斋老师生动的讲课内容上我仿佛身临其境。辛弃疾的遭遇仿佛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