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箱包 > 十个阶层,十种住宅 作者: 成 远

十个阶层,十种住宅 作者: 成 远

luyued 发布于 2011-02-12 20:42   浏览 N 次  

十个阶层,十种住宅


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1986年,31岁(还没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的隈研吾在纽约对日本人和住宅做出了上述判断。在《十宅论》中,作者生搬硬套的“捏造”了十类日本人及其住宅,也就是单身公寓派、清里食宿公寓派、咖啡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日式酒屋派、历史屋派。

比如单身公寓派是游荡时期的早期,是那些租房住的刚脱离家庭的年轻人,住宅风格参照了旅馆的单人间,卧室卫生间一体,经常不设厨房,室内用品多为高科技产品,墙上会挂上网球拍或者滑板──因为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远离家的地点才能玩,而且在日本也属于舶来品,受过较好教育的人才会玩,隈研吾将这两样东西的象征意义解读为“游荡”和“性”,这也是旅馆通常给人的暗示。

再比如咖啡吧派是将住宅模仿咖啡吧的人,属于游荡年代的晚期,婚姻生活正在邻近的时期,咖啡吧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那种灯光和氛围下,身在其中的人审视、欣赏着自己的衣着、姿态和一举一动,咖啡吧派的家里会收藏很多名贵的椅子,因为坐一种椅子就是一种姿态的展示;而日式酒屋派不同于咖啡吧派,他们在日本象征着有家庭和事业的人,酒屋是和同事一起聚会交谈的场所,这样的住宅更倾向对集体感和社会形态的复制。清里食宿公寓派更有家庭的感觉,屋顶隆起的尖顶象征家庭的向心力、凝聚力,室内的“生活臭”(日常生活的痕迹,比如没叠的被子,厨房的油烟味等)会被家庭主妇精心的掩藏在卫生间,厨房等地方,而不让外人看到。

还有有趣的哈比达派。哈比达是池袋西武百货店对面的家具专卖店,店内商品不是奢侈品,但也并非“便宜货”,特点是注重实用性而不讲究多余装饰的简单设计商品。哈比达派的主流消费者是所谓“婴儿潮世代”,他们的特点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从正面”接受,他们无论面临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开始考虑,从本质上考虑。隈研吾还不无讽刺的说,这种性格说好听一点是注重逻辑性,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成“好理论”了。他还指出哈比达派的“合理主义”的真正根源是日本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对舶来品的信仰。

而建筑师派是聘请建筑师为自己设计住宅的人,建筑师起了知识、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聘请建筑师的目的是为了给住宅加入知识的氛围,写到这里还八卦了一下为什么著名的建筑师经常和其客户的太太发生丑闻,原因就在于经常是寂寞的太太和建筑师探讨建筑风格背后的文化趣味,而先生一般有自己的事业在忙。

最后落在历史屋派,提到几位建筑大师,包括设计世贸双子大厦的日本建筑师Yamasaki(1912~1986年)都不是自己设计整栋建筑给自己住,而是选一处老宅,做一些内部装饰而已,为别人设计住宅还好,为自己设计住宅这种暴露自己好恶的情况会令他们感到“害羞”,这意味着受舶来文化和建筑学影响的日本建筑师已经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而普通大众却越来越习惯于通过选择不同的住宅风格,甚至是混搭来现实个性化的好恶,并随着对不同风格背后的文化志趣的逐渐了解,多了一层嬉戏娱乐的味道。

《十宅论》就是这样一本将住宅娱乐化的好玩的书,里面虽然多是“捏造”的分类对比和作者的虚构臆想,但能从中读出人们通过对住宅功能、美和真实的欲望滋生出的对阶层的欲望。隈研吾冷冷的说:“这种对于不成熟阶层的欲望,就好比是对不成熟幼儿的性爱,只能变成一种怪诞的东西。很多日本人在自我中膨胀,在无限接近这种幻想的过程中,开始感受到了欲望的性质本身以及它的庞大。

说到这感觉有点撤得太远了,还是回归商业,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商业社会的参照样本,通过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成熟的进入“后物欲时代”的消费观,可能那将是一种更回归生活本身,和欲望保持适当距离的消费方式。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