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箱包 > 长江汉水遇弗兰克穆尔穆荣华

长江汉水遇弗兰克穆尔穆荣华

luyued 发布于 2011-04-30 15:20   浏览 N 次  

长江汉水遇弗兰克穆尔穆荣华

康强武汉大学

东湖杜鹃没写,武汉大学百岁教授公立华也没写,武汉大学翠鸟还没写,东湖野鸭大白鹭都没写,今天特意拍武汉关,白天的拍了,等待晚上再拍。这么长时间无法打发,顺道到长江汉水拍红嘴鸥,天气晴朗,能见度可以。过晴川桥,桥上有钓鱼的,线从桥上放到汉水中,空气,风景很不错,都有姜太公钓鱼之趣,显得轻松而自在。没有浮标,鱼竿似打脚鱼的杆子,也就是鳖。

等了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水鸟。打杜鹃花欣赏。不得已只有在长江汉水照两江景物,长江大桥。徒步不短,甚无趣味。弗兰克。穆尔穆荣华与一个年青人在汉江南岸嘴沿着护坡,到水边的细沙滩,沙中长满了青色随风飘动的狗尾巴草。趋同效应,我也跟着到下边。发现有红嘴鸥两只,不成景物,也很难拍,不多久,它们就没有音信了。

弗兰克-穆尔穆荣华仿佛掉入香格里拉,儿时的梦境,都是他外公杨格非讲述的武昌传教,长江,汉江,黄鹤楼,龟山,唏嘘不已。通过青年问我,江对岸有燕子山嘛斯喔娄忙廷。穆荣华说他爷爷在武汉传教,燕子山有教堂。听得我一头雾水,胭脂山,脸上的色彩,那个山全是岩石,色泽如胭脂,也就是红石头,菲丝瑞德卡勒,故名。沿山道到昙华林,名字叫胭脂路,是个市场,胭脂路尽头叫昙华林。昙华林保护很好。一奥略楼,一昙华林,武汉的象征。弗兰克。穆尔很自豪有个中文名字穆荣华,很爱中国,他自吹中国通。武昌教会那里只有武昌堂,感恩堂,崇真堂,修女堂,神学院,天主堂。就在昙华林,胭脂路处。无什么不通过教会来呢,通过外事部门来,也容易搞清楚。燕子山,胭脂山,同音。这位中国通顽固地坚持燕子山。在长江的汉阳边照了几张相片,对舢板感兴趣。

昙华林3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胭脂山确实有教堂,名字叫感恩堂。属于湖北省基督教会。那里办英文主日,基督徒把三层的所有教堂都挤得满满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占了半壁河山。许多人不得不在外边祈祷。感恩堂,我去过多次。还留有博客。

胭脂山,其山多岩石,色泽如胭脂,石碑这样写的。胭脂路从山中劈开,形成一条道路。这是古代愚公移山的翻版。

杨格非(格里菲斯·约翰,Griffith John,1831年-1912年)又译杨约翰、杨笃信,英国伦敦会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中国华中地区基督教事业的开创者。 1831 年12月14日,杨格非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斯温西一个公理会基督徒的家庭,家境比较贫穷。在8岁时被公理会教堂接纳为正式成员,14岁时在一次祷告聚会中进行了第一次讲道,16岁就开始正式在教堂里定期讲道。随后进入威尔士的和英格兰学习神学。 1850 年自学考入大学,后来学习神学。1853年,杨格非加入了最早来华的伦敦会。1855年被按立为牧师,同年,他和一位传教士的女儿Jane Griffith结婚。他准备前往马达加斯加传教,但是伦敦会差会说服了他,前往中国传教。 1855 年9月,新婚夫妇航海到达中国,先在上海附近活动。1857年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1860年8月到苏州会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后又见干王洪仁玕,然后前往南京,获得在太平天国境内自由传教的权利[1]。 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规定中国内地(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向传教士开放。杨格非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传教士之一。1861年,他从上海出发,6月21日,来到汉口,成为第一个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在沈家庙金庭公店的住宅开展布道工作。此后直到1912年离开,汉口一直是他的工作基地。他在这里创办了学校、医院和训练中心。只是在1863年住在武昌,而1867年住在汉阳。 1862 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郭修理自广东来汉,杨格非将金庭公店房屋以及汉正街一带让给循道会布道,自己去下游的花楼街购地,建造花楼总堂(后来迁往模范区,名格非堂,即今日黄石路口的荣光堂),创办仁济医院(汉口协和医院的前身)。1863年,在汉口夹街建造华中第一所教堂——首恩堂。1864年7月,在当时尚未列为商埠的武昌戈甲营建造了湖北省城的第一所教堂(崇真堂,2000年恢复使用),在附近的昙华林,也建造了一所仁济医院。不久,又先后在孝感,天门、皂市以及黄陂、汉阳等地建立教堂。他和他的同事在湖北省建立了至少100个传教站。被称为“街头布道家”。 杨格非以在广阔的中国内地旅行布道而知名,有时旅行距离远达3000英里以上。他是第一个进入湖北、湖南、四川3个省份的新教传教士。 杨格非对于中国教会的另一项主要贡献是写作和翻译。杨格非通过努力,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说、写都非常流利。他雄辩的口才,使得他在中国人中深受欢迎,吸引了大批群众来听他的讲道。1876年,杨格非在汉口创办了华中圣教书会,专门编印布道单张与小册子,供外出传教散发,以补外国传教士运用汉语不便之弱点(据1899年统计,全国基督教所用的街头布道文字材料80%以上为该会印刷)。杨格非不仅多年担任圣教书会的负责人,他自己也是一个多产的小册子作者,写作了难以计数的广受欢迎的福音小册子。他还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曾经将新约和部分旧约翻译成一种以上的中国方言,又将新约、诗篇和箴言翻译成中文官话(浅文理译本),1885年出版。杨格非在训练和指导众多的中国传道人方面做得特别成功,他在长江流域创办了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培养本地传道人的神学院。1899年,他在汉口后花楼居巷(今交通巷)创办博学书院(英文校名:Griffith John College 杨格非学院,武汉市第四中学的前身)。 1905 年在主日讲道时突然中风,偏瘫卧床。1911年10 月武昌首义爆发,由其女婿施伯珩等护送乘英轮离开汉口,1912年1月返回英国。这时杨格非已经在中国定居了55年,其间回国只有3次。 1889 年,杨格非被选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但他拒绝了这个荣誉,继续留在汉口,住在他所热爱的中国人中间。同年,出于对他在中国传教工作的赏识,爱丁堡大学授予他神学博士学位。

武汉这个地方唤起了他许多兴趣,都是听父母讲的。东方最大的一场反法西斯战争,以武汉会战为标志,抗日战争进入持久阶段。教会办医院,学校{育婴堂,小学,中学,大学},工厂,慈善。让人有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有比一般人更好的职业,有信仰,按照圣经做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社会和谐有帮助。

弗兰克.穆尔一头银发分开着,宽阔的脸膛,,浓粗的眉毛,戴着墨眼镜,牙齿很好,笑得很甜,像是上帝的使者,汉语极好,宽松淡红的上衣,灰色的裤子,穿的旅游鞋,带着手表,斜挎着黑色的包。

穆荣华对自己中文名字很自豪,羡慕荣华,繁荣的中华。他在汉中市,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捐赠了早年的照片给汉中市档案馆,送金杯给教堂。不光他外公传教,他父母也传教,1939年以前在武汉,之后不堪日军的压迫,迁徙到汉中传教,1947年到江西,1951年离开中国。邓小平上台,开个开放,穆荣华来到汉中师范大学当教授。这次到武汉来遇见康强,很高兴。燕子山,胭脂山总会有个了结。

经过晴川饭店,已经落幕的樱花,对禹王庙不熟悉。沿着踏过几个世纪的羊肠小道,达到龟山半腰,沿途有小学生组织春游,热情地喊爷爷好,穆荣华连连谢谢。在汉阳桥头看到鸽子,在花坛边。穆荣华兴奋地大叫燕子斯沃娄。青年人说,多哥。康强说,匹景,北得欧服皮斯。穆公好燕,名不虚传。

穆荣华徒步长江大桥,再也不肯坐车了,要走到古楼洞,胭脂路,昙华林。我再三表示要跟着去昙华林,做好向导。他们彻底谢绝!我很不理解。他们委婉地说,要吃饭。吃饭算不了什么。又说没事干,专门来找燕子山。我去了无数次昙华林,哪里有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是冒险者的私家花园,百看不厌。特别想见到穆荣华看到他外公杨格非,他父母传教的教堂的表情。穆荣华在国际上名气大,康强在国内小有影响。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