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厨具 > [转]超越--苏泊尔风雨16年

[转]超越--苏泊尔风雨16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5 18:52   浏览 N 次  
苏泊尔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从最初做小加工到做贴牌生意,再到“偷梁换柱”,直至自立品牌,最终上市,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炊具行业名牌企业,这一路,苏泊尔的创始人走了将近30年。而这30年,中国的民营企业也从萌芽到成长,从崛起到壮大,走过了既曲折又辉煌的历程,苏泊尔是众多民营企业创业发展成功的一个缩影。苏氏家族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教科书”填写了丰富的一页:他们敢于从小生意做起;他们知道市场在外,需要主动出击;他们敢于冒险,不退缩、不急进;他们不重形式,注重操作,求真务实;他们善于给自己与别人发展空间与贸易自由。 作者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对苏泊尔企业的成长历程和创业艰辛作了全面的总结。第一作者姚少雄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出身的政策研究人员,兼备敏锐的新闻眼光和较为开阔的宏观分析视野,从一个旁观者的客观视角,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对企业进行分析与研究,可读性很强。书中讲述了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以及改革开放30年不同发展阶段政策调整的历史。通读此书,也让我们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更多思考。

编辑本段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创 始(1964-1994)

第一章 “锅王”创业

1、推销员——崭露头角

2、赶上春天的步伐

3、从“锅“开始

4、为他人做嫁衣

5、尴尬的“双轨制”

第二章 品牌恩怨

1、无情的调令书

2、父子齐上阵

3、偷梁换柱

4、破局行动

5、零品牌突围

第二部分 龙套出名角儿(1994-2004)

第三章 SUPOR诞生

1、苏泊尔诞生 1994

2、直攻对手死穴 1995

3、媒体“围剿 1995

4、人为“爆炸” 1996

5、沈阳一役 1996~1998

第四章 创新是制胜之道

1、反渠道运作 1995~1997

2、沿袭习惯,还是打破习惯 1998

3、苏泊尔生活馆

4、进军小家电行业 2001~2002

5、建立科研所,应用平衡计分卡 1998~2003

第五章 锅具行业的混战

1、从贴牌到被人仿冒 2003

2、爱仕达——补锅匠的发家史

3、被人追着跑,还是追着对手跑 2003

4、苏泊尔与金龙鱼联袂破局 2003

5、“绑架”经销商

6、缔造炊具王国2003~2004

第三部分 多事之秋(2004)

第六章 “毒锅”震撼全城

1、一起简单的行政诉讼案

2、谣言与猜测

3、祸不单行

4、国内厨电企业乘“需”翻身

5、苏泊尔——在危机中前行

6、留给中国企业的“后遗症”

第七章 上市的颠簸之路

1、“暴风雨”中欣然上市

2、上市即遭“破发”

3、浙民企上市的“围城”

4、从容应对铝价上涨

5、苏增福:“中小板”上的富翁

第四部分 小试牛刀(2004-2007)

第八章 脚踩几只船

1、一业为主,多元发展

2、苏泊尔药业之路(1998-2004)

3、苏增福的大鹿岛情怀(2000-2004)

4、"苏泊尔河畔花园"(2004)

5、开拓海上新航道(2002、2004、2005、2008)

第九章 SEB并购案——铁了心结洋婚

1、“借船出海” 2006.5

2、“联合声明”硝烟四起 2006.8

3、盲目恐惧“外资并购”

4、为何放弃控股权? 2006.8

5、合同:要约设计中的玄机

6、反垄断审查启动 2006.10

7、甜蜜完婚 2007.4

8、“徐工”为何不敌苏泊尔

第十章 巨擘的江湖恩怨

1、厨卫电器大洗牌(2006.6)

2、苏泊尔与爱仕达的血案 2006.11

3、“胡师傅”事件——危机中看商机(2007初)

4、苏泊尔大战美的

第五部分 新时代(2008—)

第十一章 二代掌舵

1、苏泊尔交班

2、第一家海外制造工厂

3、“这个冬天一定会很冷”

第十二章 浙商之道

1、做企业如做人

2、做自己的老板

3、人脉即财脉

4、牢牢抓住机遇

5、让他人为我挣钱

6、发展才是硬道理

7、苏泊尔基本法

第十三章 群雄逐鹿

1、竞争格局

2、国内不粘锅产业的现状

3、渠道革命成就企业发展

4、品牌建设

5、炊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姚少雄,男,现就职于广州开发区、广州市萝岗区政策研究室,曾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广东记者。 杨宝玲,女,现任职于深圳某知名品牌设计公司。

编辑本段本书书摘 1940年,苏增福出生于台州,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个“土生土长的玉环人”。苏增福出生的那个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爆发“珍珠港事件”。 1942年,影响二战的三场关键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同年开打。194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1947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经济……

尤其在中国,人们更是深深感受到了政治经济带来的冲击,内战不断,经济萧条。“穷得揭不开锅”成了当时社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增福家也不例外,即使家中祖祖辈辈都靠耕种为生,但是现实的残酷还是给家里带来了最大的难题——温饱。

也许是乱世中的孩子早当家,孩童时的苏增福已经很懂事了,早早就尾随在大人们身后,忙于农事。那时,田里的一点小活儿就能让人忙上一整天,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所谓的创业意识更是无处谈起。只要有饭吃就足够了,并不理会好不好吃,更不要求用什么锅来煮,甚至连锅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苏增福18岁的时候,全国正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行动遍及全国。”苏增福家也响应号召,把家里仅有的一口锅给砸了。经突击蛮干,国家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的任务,但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一半,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那锅,砸得苏增福很是痛心。当时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人民币。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为国效力,为国贡献的积极性。

望着家里那空空荡荡的灶台,当时年仅十八岁的苏增福心里一阵困惑:没有一口锅,那还叫过日子吗?

这种感叹,似乎有范仲淹当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气概,只是苏增福忧的是“锅“,他与锅的不解之缘就这样结下了。

可是当时的苏增福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19岁那年,他跟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参军当了兵。他没有很高的文化基础,没有很高的学历,然而在海军服役的8年中,却有着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能力。8年的军旅生涯,又练就了他铁一般的纪律意识,务实与严谨的做事风格,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退伍后,苏增福已经37岁了,这正是而立之年,可是刚从部队出来的他未能如愿地被安排工作,对社会的认知也是一片空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能干些什么。只好先选择给别人打些零工,解决吃饭问题,一干就是两年时间。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经营,规模小,劳动力少,大多数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利润非常低。很多劳动力仍然在田间劳动。

紧接着,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推动下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个体、联户办企业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在农村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当时很多村镇都兴办起了乡镇企业,包括和国营企业、大企业的联营,为国内一些企业做加工配套,因为人力成本低,加之农民们极高的积极性,很多农民都尝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硕果。

两年后,苏增福好不容易进入浙江台州玉环县陈屿一家农机厂做业务员。不过跑业务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除了奔波在外,四处游说,还得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看脸色行事。日子过得虽说尴尬,但也“撑不肥、饿不死”,还算能勉强糊口。

苏增福知道,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下去。凭借着对事业的那份激情,凭借着那军人的毅力,他业务量开始突飞猛进,慢慢地,他在农机厂里有了一定的地位,并受到领导高度重视。1985年,他被推选为农机厂厂长。那年,苏增福虽已45岁,踌躇满志的他毫不犹豫的接手了这家年产值20-30万元的农机厂。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