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居用品 > 厨具 > 4、[演]

4、[演]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9 10:22   浏览 N 次  
西游记》中应用了大批的淮安方言,这是证实吴承恩是这部书作者的主要证据之一。这个问题在200多年以前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乾隆年间,吴玉搢在他著的《山阳志遗》卷四中指出:

(《西纪行》)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

阮葵生在他的《茶余客话》卷二十一中说:

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街市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吴、阮二人的说法后来为丁宴所继续。尔后,清桐村夫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近人邓之诚的《骨董琐记》等,也都因袭了这个说法。到了鲁迅先生指出《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当前,这个问题再没有人提起了,而且好像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了。但是,吴玉搢、阮葵生等人的说法,并不多少压服力。由于他们没有进行正面阐述,没有详细地指出,那些是淮安“吾乡方言”,那些方言是本土人不尽懂得的。他们只不过提出这个问题罢了。这个问题一时被掩饰着,将会跟着对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辩而从新被人们提起。为了给研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同道供给一些根据,并为给《西游记》的读者们提供浏览的便利,张杰谢娜携手《恶魔法则》 - 博文预览,本文盘算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方言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古代方言是今天的语言的重要源头之一,研究方言的发生、发展、比较,对研究汉语的发展历史、研究古典通俗小说的发展历史,有侧重要的意义。但是,方言是一个庞杂的问题,研究起来有许多的难题。其一,方言有地区性,这是方言的主要特色。我国版图宽大,文化发达,方言区多;而且,在统一个慷慨言区内,还存在着若干小方言区,人们很难对每个方言区的方言都能了解。其二,方言有时期性。有些方言只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存在,在前尚未产生,之后已产生变化,或已死亡,现已无法在口头上找出它的痕迹了。第三,有些方言,在长期的传播进程中,因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明的频繁交换,已逐步溶合。有些方言词汇,原来只是个别方言区里的特别现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方言区甚至全国规模内通行的词汇,当初已无奈识别出来,它毕竟本来是哪个处所的方言了。第四,方言词汇有不定型性。首先因为它是干部口头上的俗语,无固定文字抒发,所用方块字不少只是记音,往往字与词义不太相合,有不少是同音假借而已。其次,在大众口头上说的语音也不太严厉,一个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转景象,因而写到文字上也就不同一,只有音类似,随意抉择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下就行了,有时一个方言词汇在这一处用这个字来表述,在另一处却换上另外的音近的字来表述。这样,就更增添了方言的复杂性。第五,最后是工具书无比缺少,关于方言的书籍,古代很少,今天也没有一本全国范畴的全面体系的方言词语的词典,这对于研究古典小说中的方言问题,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我研究这个问题有一个有利前提,我是淮安人,对淮安语言比较懂得,个别地说来,是能指出《西游记》中的哪些语言现象,是淮安方言特有的。但是,也并不尽然。譬如有些词汇,对淮安人说,读来觉得亲热顺口,就以为是淮安特有的,实在,有时别的地方也说,这就不能作为淮安方言来处置了。这就是说,解决“淮安人说”易,解决“唯淮安人说”就难了。为了有所比较,弄清是不是淮安特有方言,我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提出一些方言现象与本地人商辩,抛开地域的狭窄观点,客观地一一加以考核。第二,阅读其他古代通俗小说,加以比较。与《西游记》时代相近的通俗小说,有《水浒》、“三言”、“两拍”、《豆棚闲话》、《金瓶梅》、《封神演义》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对照资料。第三,查阅字书辞典。这主要是《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间或查阅淮人的一些关于方言的著述。

因为程度的限度,我在这篇文章里并不能把《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问题说得非常全面,我仅是从研究《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否是淮安吴承恩这个角度动身,提出书中的一些淮安特有语言现象来讨论的。文中所列的方言词汇,是按下列条件取舍的:一、必须是现代淮安人依然使用的,车模;二、凡明、清其他通俗小说中都使用的词汇(仅据我所知),除少数特殊情况者,概不列入,美含演过的电视剧 - 博文预览。只管有些可能发祥于淮安方言,经由社会交流传播出去的。因为时代久了,这些问题难以说明白;三、有些方言,在淮安也不是所有人都说,淮安东乡、北乡、南乡、城里的方言,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普通统一作淮安方言处理,不另标出小的方言区域;四、有些方言词汇,所使用的字不特殊,词义与字面亦无大差异,其他地方人虽口头上不说,但一看就能懂的,也恰当列入一些,五、有些方言词汇,必须使用方音读,方能显示出地方性的,则用汉语拼音或国际音标标出。为了便于叙述,将所列词语大抵按词性特点分成几个类型进行讨论。《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主要是使用在人物的对话,尤其是粗俗人物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对话中。其次在作者叙述中,也使用了很多的淮安方言,但也主要集中在描写通常的局面和人物上。另外,在一些韵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因此,在每一类型词语中,首先排列关于孙悟空、猪八戒等主要人物的言谈、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方言,因为这些词语最能体现淮安的方言特征。我所使用的《西游记》的本子,是国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80年重排本。每条例句之前标以三个数码,分辨表示该例句在书中的回数、页数和行数。

一、表述动作、意念方面的动词

1、[汤]

31/400/7 你看他六只手,使着三根棒,一路打将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鹰来鸡栅,可怜那小怪,汤着头,头如破碎;刮着的,血似水流!

“汤”是淮安方言中比拟活泼的动词,它有五义,《西游记》顶用了三义,一是“碰着”的意思,即如上例句中的“汤着”就是“碰着”。这是使用最一般最常见的一义。二是遇着鬼,并被鬼作怪纠缠叫“汤着鬼”,病人因而头疼脑热,这种症候叫做“汤气”。淮安人说“汤着你了”是骂人的话,意思就是把你当作鬼对待。例如:

20/255/倒1 行者道:“这个馕糠!好道汤着饿鬼了!”

汤字第三个词义是“挡”。俗语说“用手挡住”为“用手汤住”,“挡风”叫“汤风”,“御寒”叫“汤寒”,例如:

48/623/倒1 陈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炖暖酒,与列位汤寒。”

按,“汤寒”在《拍案惊疑》中叫“敌寒”,如卷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中有:“满斟暖酒,与仙翁敌寒”。汤字还有二义,一是“试探”的意思,例如用脚尝尝水深浅“叫用脚汤汤看水有多深”,试探别人的看法叫“汤汤××的口气”。另一义是不能实现、完蛋的意思,如事情办不成或规划实现不了,叫做“事件(或打算)汤得了”。这两义在《西游记》中尚未见使用。

2、[荡]

22/283/14 八戒笑道:“我把你少打的泼物!且莫管甚么筑莱,只怕荡了一下儿,教你没处贴膏药,九个眼子一齐流血!纵然不逝世,也是个到老的破伤风!”

淮安方言中,车模,“荡”字作轻磨、轻擦讲。刀在石上重磨叫磨刀,只轻轻磨几下叫荡刀。剃头刀在一块布上擦几下,也叫荡刀,那块布叫荡刀布。乡间俗语云:“人在人前闯(方言读创),刀在石上荡。”这里的“荡一下”,就是与猪八戒的钉把微微擦一下。

3、[掆]

56/724/6 呆子慌了,往山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掆住钯齿。

“掆”“扛”相通,在字书中义为举、抬。淮安方言中,此字另有三义:一是被硬质东西顶着的意思。例如赤脚走在有碎石的路面上,脚板压得痛苦悲伤,就说石子“掆脚”。上例中“掆住钯齿”就是石头顶住了钯齿,钯筑不下去了。另外“石脚石根”就是“石根脚”,淮安方言称基本叫“根脚”。“掆”字第二个意义为自动顶嘴,例如用杠子把门抵住叫把门“扛”起来。这个意义亦可作抽象使用,挡住别人话头也可说“扛住”,例如《西游记》

40/517/1 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问他怎的!……”

“掆”字第三个意义是抬土沉积某处,使之高起。例如,将水塘填实,使与海洋相平,以便建造屋宇叫做掆地基。在平川上积上成堆或高台也称为掆,例如《西游记》

86/1100/倒4 那呆子听长老此言,遂将一包稀烂骨肉埋下,也掆起个宅兆。

4、[演]

34/442/5 行者随往后面,演到厨中,锅底上摸了一把,将两臀擦黑,行至前边。

“演”就是悄悄地,乘人不留神的时候走到某处的意思。“演到厨中”就是静静地走到厨房中。《西游记》中“演”字作这个意.义用的有好多少处。

5、[撒]

32/411/8 那呆子就撒起衣裙,挺着钉钯,雄纠纠,径入深山!雄赳赳,奔上大路。

方言“撒”转义是系带子、捆东西。但多数情形下已本义为插或别东西。常见的用法是撒衣裳,即将下衣角(特殊从前穿的长袍子)提起,别到腰带间,便于举动。上引一例中的撒就是此义。将别的东西别在腰带间也叫撒,例如:

35/448/13 那孙大圣早已知二魔化在葫芦里面,却将他牢牢拴扣就绪,撒在腰间,手持着金箍棒,筹备厮杀。 50/647/10 那呆子把钉钯撒在腰里,整一整青锦直裰,斯斯文文走入门里。

这里撒的是宝葫芦、钉钯。“撒”的动作仅是描述粗鄙人物用的,在《西游记》中仅见于描写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动作。

6、[邀]

89/1130/8 八戒道:“去昙!去罢!猪羊都四散走了!”行者道:“你去邀着,等我讨他贴儿看看。”

拿着棒子、敲着响器或者大声吆喝赶鸟或畜生,淮安方言叫“邀”。“邀”大概是“吆”的同音假借,“吆”则为吆喝的省说。另外,这句中的“去罢”就是“罢了”的意思,这也是淮安方言的习惯说法。

7、[筑]

20/262/倒1 八戒忽听呼呼声喊,回首观看,乃是行者赶败的虎怪,就丢了马,举起钯,刺斜着头一筑。可怜那先锋,脱身要跳黄丝网,岂知又遇罩鱼人。却被八戒一钯,筑得九个窟窿鲜血冒,一脑筋髓尽流干。

“筑”是猪八戒使用钉钯的一个基础动作。行将钯头举起,使劲向下使劲,使钯齿朝下接触物体,并深刻物体内,到达钩住或破坏物体的目标。这个动词在淮安使用很普遍,然而工具必需是有齿的(包含单齿的钩子)钯。例如筑地(翻地),筑渣(将水渣筑起来。渣是湖底烂水车跟淤泥的混杂物,可做肥料)等。筑与锄不一样,锄是为了松土和去杂草,入泥较浅;筑是用力大,入士深。与劚也不大一样,劚是刨,挖取。例如:

1/7/倒1 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洁齐……。

“筑”还可引申为抽象意义用,淮安人说“倒打一钯”多说成“倒筑一钉钯”,对做错事的人捉住不放,说成“筑住他”。

8、[爬蹉]

34/442/9 大王,你看那孙行者拴在柱上,左右爬蹉,磨坏那根金绳,得一根粗壮些的绳子换将下来才好。

高低胡乱折腾,淮安方言中叫“爬蹉”,常与近义词“揉命”并用,用来形容小孩子的俏皮好动,也用于形容人艰难劳动(作调侃语)。“爬”读bō 这是淮安方言习惯,如爬山虎的爬亦常读bō “蹉”读chā 因此又常写成“蹅”。

46/592/4 我那里看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

另外,粗壮的壮即今“奘”字,读Zhuǎng,亦是粗的意思。在口头上,“壮”比粗字用得更普遍。另见95/1196/13:“那短棍儿一头壮,一头细却似舂碓臼的杵头模样。”

9.[撮]

77/987/倒4 八戒道:“哥哥,不消磋商,我们到那没梆铃,不防守处,撮着师父爬过墙去罢。”行者笑道:“这个不好;此时无奈,撮他过去,到取经回来,你这呆子口敞,延地里就对人说,我们是爬墙头的和尚了。”

“撮”就是提起、托起、帮扶的意思。例如,两个人背靠背一起将笆斗提起放到一个人的肩膀上,这个动作叫“撮”,将人托起使之爬到高处,也叫“撮”,帮人做事叫“撮忙”,帮人做点小事叫“撮打”。

10、[告诵]

23/293/9 (八戒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睬是。”

“告诵”是“告知”的艰深说法,在《西游记》中用得很普遍。

11、[攀]

23/289/16 八戒道:“哥啊……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也是兄弟之情。”行者道.“……这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多,比别人劳苦,请求别人同自己一样地去做,淮安方言叫做“争较”、“攀”或“攀较”。

12、[吞]

32/432/倒2 都去地下乱摸,草里胡寻,吞袖子,揣腰间,那里得有?

淮安方言“吞”就是“掏”的意思。例如,到麻雀窝里掏蛋,就说“吞麻雀蛋”,或“吞麻雀窝”。到衣兜里掏东西叫“吞口袋”。过去,乡村有一句顺口溜刻画挪用公款的出产队长与会计:“队长用钱手一伸,会计用钱口袋里吞”。“吞袖子”就是到袖笼子里头掏,看着宝贝有没有落到袖子里去。“揣”是“搋(Chusāi)的同音假借。“揣腰间”就是用力在腰间压和揉捏,看着法宝有没有放在腰间。“吞”,原注为“把手缩进袖管里”,是不确实的。再看另一处就更显明了:

26/333/10 正说处,八戒又跑进来,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地揭他衣服搜检。

13、[拗]

25/326/15 众仙果抬出一口大锅支在阶下。大仙叫架起干柴,发动烈火,教:“把清油拗上一锅,烧得浓了,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扎,与我人参树报复!”

原注中认为“拗,舀的同音字”,意为“拗”,即“舀”。 按,淮安方言中“拗”与“舀”音义皆不雷同。“拗”音āO,“舀”音yǎo,做舀的动作时,所使用的工具较小,如勺、瓢、碗、盆等,而“拗”的工具则比较大些,必须是桶一类的大容器.另外,倒出的方法也不同,“舀”,就是将液体提出倒入别的容器,“拗”就不一样了,因为拗的工具(容器)大,被拗入的容器则更大,必须将工具抵在一支点上,将上口扳倒,一手将桶底托起,将清油倒入锅里,如斯一桶一桶的,将锅里装满清油。另外,“拗”东西还不限于液态的,使劲往笆斗中装谷物也可以叫“拗”,如“他拗起一笆斗稻就走”。由此义引申,亦可作“量”讲:“用笆斗拗拗看.看能有几笆斗?”“他拗过了,足有三笆斗。”

14、[铎]

94/1186/5 三藏闻言,越生嗔怒,骂道:“好猢狲!你还害我哩!却是悟能说的,咱们十节儿已上了龙节七八分了,你还把热舌头铎我!快早夹着,你休开那臭口!再若无礼,我就念起咒来,教你了当不得!”

“铎“音[b∧],入声字,淮安方言中此字有两义:一是投放、放着,二是量词。例如,将一口痰吐到地面上,即可说成“将生铎痰铎到地上”。前一个“铎”字是量词,后一个“铎”字是动调。作动词用时,亦可表白形象意思。假造脏话凌辱人,即可说成“用脏话铎人”,拿别人作为谈话材料,即说“把舌头铎在别人身上”。“把热舌头锋我”,就是编排胡言取笑唐僧的意思。

按,“铎”字在淮安方言中,无论作量词用仍是作动词使用,都很活跃。作量词使用时,还可以表示必定数目的面积,相似“摊”字,一摊,就可以说“一铎”,例如“秧苗被农药烧伤了一大铎”。作动词用时,将人放到某处也可以说成“铎”,例如“他把小孩子铎到他母亲那儿去了。”由此义引伸,甚至披衣、盖被子也可以说成“铎”。但是《西游记》中多写成“軃”,参见“軃””字条。

15、[軃]

“軃”在淮安方言中与“铎”、“耷”同音,都读[d∧]。

“軃”兼有“耷”、“铎”二字的词义。“铎”字词义前条已作了探讨,“耷”字义为下垂。例如,头低下来叫头耷下来,尾巴下垂叫尾巴耷下。軃与铎义同互通,并为耷字所假,軃字实有此二字之义。“軃”字在《西游记》中凡六见:

① 17/215/11 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軃穗长。(作耷解:垂着的。)

② 38/493/13 转过了水晶宫殿,只见廊庑下,横軃着一个六尺长躯。(作铎解:放着。)

③ 54/700/2 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辉煌。(作铎解:披着,盖着。)

④ 60/767/16 高髻堆青軃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作铎解:放着、落。)

⑤ 83/1056/1 正寻找处,只见那路旁边斜軃着半截儿缰绳。(作铎解:摆着、放着。)

⑥ 84/1075/倒1 鬃分银线,尾軃玉条。(作耷解:垂着。)

16、[弄]

22/278/15 八戒道:“老猪当年总督天河主持了八万水兵民众,倒学得悉些水性,——却只怕那水里有什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都来的,我就弄他不外。一时不被他捞走耶?”

“弄”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动词,它可以取代良多其他动词。例如,用船营生叫“弄船”,会游泳叫会“弄水”,做事不如人叫“弄不过人”,本事比人小,打架打不过人也叫“弄不过人”。这里的“弄他不过”,就是“打不过他”的意思。

17、[伙]

97/l215/3 因宿娼、喝酒、赌博,破费了家私,无计过活,遂伙了十数人做贼。

“伙”是结合、发动的意思。通常都要和“同”字等其余字合一个多音词使用,淮安方言中能够独自使用。

18、[绰]

58/748/6 我随到南海菩萨处诉告,不知那妖精怎么就绰着口吻,假变作我的样子容貌,在半路上打倒师父,掠夺了行李。

淮安方言中,“绰”读[ts∧],意为听到风声或看到苗头,趁机钻空子。通常都组成词组如“绰口气”、“绰风”、“绰话”等使用。“绰着口气”就是六耳猕猴据说唐僧在取经途中,赶走了孙悟空,便趁机变作孙悟空来混唐僧。《西游记》中有时还说成“绰着经儿”,与“绰着口气”一个意思:

17/220/倒2 小妖来报道:“大王!祸事了!下请书的小妖,被孙行者打死在大路旁边,他绰着经儿,变更做金池长老,来骗佛衣也!”

19、[软]

19/244/5 行者道:“你莫诡诈欺心软我欲为脱身之计。果然是要维护唐僧,略无虚伪,你可朝天起誓,我才带你去见我师父。”

“软”就是软化、使之心软的意思,通常又常说成“软款”:27/352/2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又软款唐僧道: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本日中途而废,未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释怀。”

20、[ 磨]

21/271/倒6 只见那老妖坐在上面,误点札各路喽罗;又见那洞前有一个小妖,把个令字旗磨一磨,撞上厅来。

“磨”字在这里,淮安方言读mò,意为转动、挪动。例如把桌子位置略微动弹一下,叫做把桌子磨一下,从本人位置挪到别人位置叫磨到别人地位上,有时“磨”写成“蓦”:

70/890/倒4 这行者……摇身一变,变做一个攒火的鹞子,飞入烟火旁边,蓦了几蓦,却就没了沙灰,烟火也息了。

这里的“蓦”纯洁是“磨”的假借,没有原意了。“穿了几蓦”就是风筝在烟火中滚动了几下。

21、[带]

26/336/14 那些老儿,正然洒乐。这行者厉声高叫道:“带我耍耍儿便怎的!” 这里的“带”字并非率领的意思,而是批准接收加入的意思,“带我耍耍”就是让我同你们一起耍耍。

22、[煼]

41/531/7 那妖见他来到,将一口烟,劈脸喷来,行者急回头,煼得目眩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他煼做火眼金睛,故至今只是怕烟。

“煼”本音chǎo,义同炒。淮安方言读“搊”(ch为U),熏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此字。古字典中有此字但无此义。新版《辞源》中收此字,并有此义,例句出《西游记》,似词义即来自该书。“煼”今仍难堪安人口头常用词,例如:“把屋子煼得漆黑”;“把人眼煼瞎了”等。

23、[沁]

81/1030/7 这是昨晚见没钱的饭,多吃了几碗,倒沁着头睡,伤食了。

淮安方言中“沁”读qìn,如同“倾”。例如,木板一端翘起,另一端沉下,习惯称沉下去为沁下去。坐在板凳的一头,因力点过偏,板凳向坐着的一头翻起,则称做“沁头”。睡觉时未枕枕头,或者床头低,睡得不舒畅,叫做“倒沁着头睡”。

24、[畜]

44/577/8 行者道:“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个五谷循环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罢。”

淮安方言中“畜”读[SU ] ,入声。义为刺鼻难闻的气息熏人、呛人,京都藏獒,“畜”、“旭”在淮安方言中同音,故第六十七回亦写作“旭”:

67/858/13 行者与八戒,一齐赶来,忽闻得污秽之气旭人,乃是七绝山稀柿衕也。

25、[抉]

53/690/12 大圣夺过如意钩来,折为两段,总拿着又一抉,抉作四段,掷之于地。

淮安方言中“抉”读[ trl] 或[drl] ,入声。用手将棒子、枝条折断或扳弯的动作叫抉,但被折断、扳弯的货色必是硬质的,折断软的东西如绳索、布条、链条等则不能叫抉。

26、[沃]

22/283/倒3 这个揪住要往岸上拖,那个抓来就将水里沃。

“沃”读着“物”,入声。将人或其他物体按到水里,使之呛水或浸水叫“沃”。因此,通常称淹死又叫“沃死”。

27、[就]

77/993/倒1 妖精轮利爪刁他一下,被佛爷把手往上指,那妖翅膊上就了筋,飞不去,只在佛顶上,不能远遁,现了原形,乃是一个大鹏金翅雕。

“就”,表现物体压缩,或指物体收缩后表皮所发生的皱纹.《现代汉语词典》中,“揪”字的说明中,收了一个方言词条“揪揪”,释其义曰:“(物体)不伸展”,并举例云:“衣服没烫,还揪揪着呢。”就这个词义来讲,“就”“揪”互通,但淮安方言中通常只用一个“就”字就行了,例如“就皮豆子”(指经水泡后又经风吹,表皮收缩的豆子)、“苦妈妈就脸的”(指人不愉快时的面貌)。二字迭用的词仿佛只有一个“洼皮格就就的”,如上列《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例,淮安人则习惯这样说:“衣服没烫,还洼皮格就就的哩。”“就”作为动词来用更为广泛,意为收缩。最常见的词就是“就筋”,意即“抽筋”、“筋肉痉挛”。《西游记》三十八回也曾用过这个词:

38/487/6 你可把他(指猎获的兽类)都捻就了筋,单摆在那四十里路上两旁,教那些人不纵鹰犬,拿回城去,算了汝等之功。

28、[灭]

60/770/18 常言道:“友人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你既欺我妻,车模,又灭我妾,多大无礼?

“灭”这里不是毁灭的意思。淮安方言中“灭”当“亏待”、“欺负”讲。通常多与“欺”字对称应用。例如口头上常说“不欺一个,不灭一个。”

广告赞助商